小鹏汽车欧洲研发中心启用 中国汽车从“出口”到“出洋”的关键一跃

2025年9月9日 汽车资讯 17 阅读
2025年9月9日,小鹏汽车在欧洲心脏——德国慕尼黑正式启用欧洲研发中心。这是继2021年荷兰出海门户、2023年丹麦体验中心之后,小鹏第一次把“研发大脑”搬到海外。面积28,000㎡,可容纳600名工程师,首期投入3亿欧元,与本地高校、供应链、检测机构无缝衔接。

一、一张“三位一体”的全球研发拼图

节点 职能 时区 核心任务
广州总部 整车平台、三电 UTC+8 架构与成本中心
上海中心 自动驾驶、座舱 UTC+8 算法与数据闭环
慕尼黑中心 本地化适配、法规 UTC+1 欧盟认证+用户洞察
一句话:24小时“日不落研发”,让中国智驾满足欧洲“最严法规+最挑剔用户”。

二、四大业务模块如何落地

2.1   本地化智驾:让“中国红绿灯”读懂欧洲环岛

场景差异:欧洲环岛占比30%、红绿灯横置、无保护左转不足5%。
数据缺口:慕尼黑研发中心首期路采15万公里,覆盖德国、挪威、荷兰、意大利四地。
算法迭代:XNGP-Europe 1.0,针对环岛让行规则重写决策层,误刹率<0.3次/100km。
合规:依据欧盟L3法规,接管请求时间由10秒延长至15秒,新增驾驶员眼动监控冗余。
2026款G9将率先在欧洲推送城市NOA,比特斯拉FSD EU早一个季度落地。

2.2 E-NCAP 2025五星:把“安全”写进硬件

标准升级:2025版E-NCAP新增100km/h对碰、儿童鬼探头AEB-C2C、摩托车骑手保护。
硬件:前后双激光雷达+6D毫米波,算力508 TOPS,预留30%冗余给未来OTA。
测试:慕尼黑中心自建200米加速对碰跑道,与TÜV南德联合验证,单轮测试成本120万欧元。
成绩:预测试得分91%,距离五星仅差2%,官方目标“2026正式测试拿满五星”。
打破了“中国车安全落后”偏见,为小鹏欧洲保险费率降低15%铺路。

2.3 供应链共创:让“中国方案”接上欧洲零件

芯片:与英飞凌合作开发800V SiC模块,本土封装,物流周期从60天缩至7天。
软件:与SAP联合打造“EU Roadbook”云,10分钟完成跨境OTA灰度。
地图:Here HD Live+众包数据回传,定位精度<10cm,支持无图城市NOA。
人才:慕尼黑工大、亚琛工大联合培养“EU-China双学位”,首期30名硕博已入职。
把中国软件算法与欧洲车规级硬件“混搭”,成本下降8%,合规周期缩短6个月。

三、欧洲研发中心的三重战略价值

3.1 对小鹏:从“外贸”到“外研”的质变

研发中心让小鹏拥有“欧盟认证快速通道”,未来车型同步中欧上市,研发周期缩短8个月,保险与维修成本下降10%,真正融入欧洲汽车生态。

3.2 对中国智驾:把“代码”变成“标准”

通过参与EU L3法规、E-NCAP测试,小鹏把“中国场景”反向输出为“欧洲标准”,让全球智驾赛道第一次出现中国企业的技术脚印,为国内供应链出海打开天花板。

3.3 对全球人才:24小时“日不落”创新飞轮

慕尼黑中心与广州、上海形成三班倒:欧洲白天路采→中国夜间训练→欧洲次日验证,算法迭代周期从两周压缩到48小时,全球6000名工程师在同一Git仓库里“云写车”。

小鹏汽车欧洲研发中心的启用,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海外扩张”,而是把“中国代码”装进欧洲最挑剔的用车场景,让智驾从“出口”升级为“出洋”。

当中国算法开始识别慕尼黑环岛、挪威峡湾、意大利山城,当欧洲工程师主动用中文提交Pull Request,我们才意识到:未来的全球智能汽车,不会再分“中国版”或“欧洲版”,只会分“好开版”与“更好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