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安全底座”正式上车 比亚迪一汽等2025年车型标配
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第38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比亚迪汉L、一汽红旗E-QM5两款L3车型赫然在列,备注栏首次出现一行小字:“搭载自动驾驶运行安全风险管控系统,通过车规级安全认证。”这套由清华大学车辆学院与北京航大联合主导,比亚迪、一汽共同参与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系统,将于2025年Q4起全系标配,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从“功能上车”迈向“安全底座上车”。
一、风控系统的“三会”硬指标
维度 | 传统ADAS安全 | 风控系统2025 | 提升倍数 |
---|---|---|---|
风险识别 | 包级 | 电芯级 | ×1000 |
响应速度 | 100ms | 3ms | ×33 |
数据粒度 | 整车级 | 函数级 | ×10000 |
验证标准 | 功能安全 | 运行安全+功能安全 | 双认证 |
总之,“把自动驾驶的‘黑盒’变成‘白盒’”,让“不确定风险”成为“可计算、可验证、可关闭”的数字对象。
二、五大核心技术,让“安全”从口号到车规
函数级风险图谱:把“代码”拆成“乐高”
架构:清华大学主导“自动驾驶函数调用图”,>10万个函数全部车规级ID化。
建模:北航构建“风险传播有向图”,单函数失败→系统级危害的路径<3跳即触发告警。
工具:自动化静态分析+动态模糊测试,24小时完成一次整车级风险扫描。
3ms风险闭环:从“感知”到“断电”一气呵成
硬件:车规级MCU,双核锁步,<1ms完成风险投票。
算法:小波变换去噪,AI阈值自适应,区分“井盖”与“柱撞”,误报率<0.05%。
执行:Pyro-Fuse(火工熔断)+SiC MOSFET双路径,<5ms切断1000A电流。
反馈:CAN FD回传断电时间戳,精度1μs,便于事故追溯。
数字孪生驾驶仪:每辆车都有一颗“云端分身”
建模:电芯-模组-包体三级数字孪生,1:1映射机械+热+电性能。
数据:碰撞前10ms到后100ms全量数据上传云端,用于保险+召回分析。
AI:对比百万条历史碰撞,3分钟输出“损伤报告”,指导维修or报废。
保险:与太保合作“UBI碰撞险”,BCIS数据=定价依据,保费最高降30%。
全生命周期验证:从“台架”到“道路”全场景
台架:>1000万公里加速耐久,>10万次随机故障注入,覆盖率>99%。
道路:>500万公里真实道路,涵盖城市、高速、乡村、沙漠四季全场景。
标准:通过《自动驾驶运行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团体标准,国内首个。
量产:2025年Q4起比亚迪汉L、一汽红旗E-QM5全系标配,后续扩展至L2+全系。
多场景部署:从“高速碰撞”到“低速托底”全覆盖
高速:100km/h柱碰,断电+冷却+排气三联动,热失控概率<0.1%。
低速:5km/h托底,仅形变传感触发,不断电但亮灯,避免误停工。
越野:岩石撞击底板,系统识别“多次小冲击”,累积损伤>阈值才预警。
海运:船运晃动+叉车撞击,BCIS记录“疲劳损伤”,指导到港检测。
三、风控系统上车的三重产业冲击波
对主机厂:安全溢价→标配
“0热失控”成为中高端车型新卖点,2026年预计渗透率>60%,“无风控不高端”成为行业共识。
对供应链:国产传感→车规级跃升
MEMS加速度+形变传感国产化率**>90%,赛微电子、纳芯微等拿到车规门票**,“中国传感”复制“中国电池”路径。
对保险:数据定价→精准理赔
“毫秒级碰撞数据”成为UBI保险核心指标,保费最高降30%,理赔欺诈下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