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势头正猛,燃油车还有没有未来
销量反涨的燃油车,没那么容易被替代。
前阵子陪开修理厂的姑父选车,本以为他会跟风买新能源车,没想到他果断提了台丰田凯美瑞混动。“不是我守旧,” 姑父指了指工位上待修的电车,“你看这电池包维修费要 6 万,抵得上半台油车钱,我这天天跑乡下收配件的,没电了可真耽误事。”
姑父的选择不是个例。2025 年初燃油车销量突然反弹,1 月份渗透率甚至冲到 58.5%,三线以下城市加油站前依旧排着长队。这背后藏着新能源车暂时攻不下的 “堡垒”—— 在充电桩覆盖率不到 15% 的西北山区,个体户老张的柴油皮卡每天拉货 300 公里,他算过一笔账:“充一次电等两小时,我一天少跑三趟活,耗不起!”

所以我觉得,未来十年: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各司其职”,从我与不同车主的交流中,一个清晰的图景正在浮现:城市通勤场景:新能源优势明显。家里有充电桩的用户坦言:“回不去了,太省了。”商用车领域:氢燃料与纯电并行。特别是重卡,氢能的重载和续航优势突出。性能车与特殊场景:燃油车魅力依旧。一位越野老炮说:“在无人区,我只相信机械四驱。”混合动力:成为重要过渡。既享受电动化的平顺节能,又保留燃油的续航安全感。
高端豪华市场更是燃油车的 “自留地”。保时捷 911 的车主直言:“电车加速再快,也听不到引擎咆哮的快感。” 思域 Type-R 限量版溢价 15% 还被秒空,经典车修复产业逆势增长 30%,老爷车拍卖价突破 2000 亿美元。这些消费者买的不是交通工具,是机械情怀,而这种情怀,恰恰是冰冷的电机给不了的。商用车领域更是燃油车的天下。矿山里的柴油重卡拉着百吨矿石爬坡,续航和载重都是电车无法替代的;偏远地区的物流车,靠加油站网络就能实现 “加油 5 分钟,续航破千公里”,这种补能效率是超充桩都比不了的。就算是城市里的出租车,很多司机也更爱燃油车,因为保养一次才 300 元,街边店就能搞定,不像电车换个电池得返厂花几万。

就连经销商都在 “用脚投票”。卖一台燃油车的利润比电车高 38%,因为修电车得返厂,而油车的副厂件遍地都是,维修网点比奶茶店还密集。深圳 23% 的加油站都装上了超充桩,但加油业务照样没丢,机器人 3 分钟就能完成加油、清洁、胎压检测全套服务,油电双吃才是生存之道。
燃油车与新能源的关系,更可能是长期共存、互补融合。燃油车会向“精品化”、“性能化”发展,满足特定需求和情感价值。新能源将逐步解决短板,成为城市主流选择。混合动力作为重要桥梁,持续演进。作为消费者,我们的选择从未如此丰富——不必站队,只需根据需求做出最合适的选择。需要经济代步?新能源优势明显。常跑长途?混动或燃油更省心。追求驾驶激情?高性能燃油车仍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