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荣获C-GCAP唯一五星+评价:极限低温续航成就绿色标杆

2025年10月15日 汽车资讯 15 阅读

前言:小米SU7在C-GCAP健康、能效、低碳三大板块全获五星+认证,靠的不仅是基础性能,更是极限环境下的稳定表现。

2025年7月底,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公布了最新一期C-GCAP和CCRT测试评价结果。在参与测评的五款热门车型中,小米SU7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Max版成为​​唯一在健康、能效、低碳三大板块均获得五星+评价的车型​​。
与大众迈腾、宝马X3、长安马自达EZ-6以及小鹏P7+等车型相比,小米SU7的优势在于主动参与了​​极限低温续航等选做项目评价​​。这些选做项需要车企主动提供测试报告供审核,是获得五星+评价的必要条件。

测评结果含金量,五星+背后的标准差异

 

中汽测评的C-GCAP(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是一套全面的汽车绿色性能评价体系。2024年版规程从健康、能效和低碳三个维度对车辆进行严格测试。
本次C-GCAP评价共选取了5款市场热门车型,包括大众迈腾、小米SU7、宝马X3、长安马自达EZ-6以及小鹏P7+。在这些车型中,只有小米SU7在健康、能效以及低碳三大评价板块中均获得​​五星+评价​​,其余车型则均为五星评价。
​​获得五星+评价的关键在于选做项​​。C-GCAP规程规定,必做项取得五星或四星评价的车型,可进一步通过选做项审核获得五星+或四星+评价。选做项包括高光照强度有害气体浓度(健康)、极限低温续航(能效)、动力电池低碳性能(低碳)等极限环境测试。
小米SU7是本次测评中​​唯一参与所有选做项评价的车型​​,其他车型均未参与选做项评价,因此无法获得五星+评级。

 

健康性能,近乎完美的车内环境

 

在健康板块测评中,小米SU7展现出了卓越水准。车内空气质量实测数据显示,其甲醛常温浓度低至​​0.003mg/m³​​,高温浓度也仅为0.004mg/m³,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制。
健康用材方面,小米SU7得分高达98.8分,选用大量环保健康材料。更为惊艳的是其在电磁防护方面的表现——取得了满分100分的成绩。这些优异表现共同助推健康板块整体得分达到93.9分。
C-GCAP健康方面的测评从车内空气、健康用材、电磁防护等维度全面展开。这意味着车辆需要从源头构建健康座舱环境,确保驾乘人员远离有害物质和过度电磁辐射。
对比同期参与测评的长安马自达EZ-6纯电600智雅版(健康板块得分89分),小米SU7在健康性能上的优势明显。

 

能效实力,低温续航是制胜关键

 

能效方面,小米SU7的续航得分为89.5分,能效板块最终得分为93.7分。这一成绩得益于其出色的三电系统和能量管理策略,实现了高效的动力输出与电能转化。
​​极限低温续航表现是小米SU7获得五星+评价的决定性因素​​。根据2024年底的冬季续航测试,小米SU7在-25℃至-20℃的超低温环境中,满电行驶了385公里,续航达成率达47.5%。
在同样恶劣环境下,小米SU7领先第二名达48.8公里。而在5-15℃的低温环境下,其实际行驶里程达到737公里,续航达成率高达91%。
低温环境下的充电性能同样值得称道。采用冷车冷充方式,小米SU7在极寒条件下30-80%充电时间仅需25分钟,最大功率达到119kw且能稳定持续。这一表现有效缓解了电动车用户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焦虑。

 

低碳表现,全生命周期环保理念

 

在低碳评测中,小米SU7的碳排放得分为96.5分。C-GCAP的低碳维度考查车辆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包括动力电池低碳性能这一选做项。
小米SU7从材料生产、整车制造到车辆使用阶段,通过优化供应链、改进生产工艺以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
对比同期测评的其他车型,如长安马自达EZ-6纯电600智雅版和小鹏P7+长续航Max(碳排放得分均为100分),小米SU7的96.5分虽略低,但仍然处于优秀水平。

 

测评标准演进,行业风向标

 

中汽测评正在不断优化测评体系。C-GCAP(2024年版修订版)新增了座舱热环境指标,考查车辆在空调开启场景下的热舒适性。在能效板块,针对不同动力系统形式,测试规程设置了​​针对性的能效评价体系​​。
对于纯电动车,C-GCAP设置消费者关注度高的高温场景、低温场景、大功率充电等指标。这正是小米SU7能够凭借极限低温续航表现脱颖而出的大背景。
中汽测评还计划在2025年9月30日前发布首批新能源汽车​​电安全专项测评结果​​。该专项评价规程包含充电安全、电磁安全、功能安全、电池安全、高压安全、消防安全六个维度,细化为19项评价指标。
2025年11月将发布C-GCAP 2026版征求意见稿,正式版计划在2026年1月发布。同时,C-iCAP(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规程)2026年版也将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进行升级。

 

消费者选购,应关注权威测评

 

面对市场上众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消费者在选购时可将C-GCAP、CCRT等权威测评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这些测评体系从消费者实际使用场景出发,全面评估车辆各项性能。
​​选购新能源汽车时应关注整车能效等级​​。2025年4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发布的首批纯电动乘用车能效测评结果显示,12款主流纯电车型在20余项指标的能效测试中差距明显,全部项目达到一级能效的仅有7款车型。
对于智能汽车,消费者应认识到目前行业技术水平仍不完善。中汽测评指出,不少车型的辅助驾驶在复杂场景中表现欠佳。公安部也明确强调,市场在售汽车的“智驾”系统仅为辅助驾驶,非自动驾驶功能,驾驶人仍需全程操控并承担主体责任。
消费者在选购时应结合权威测评结果和个人实际需求,避免盲目追求单一参数,而是综合考虑车辆的健康性能、能效表现、低碳环保以及智能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小米SU7在C-GCAP测评中的表现只是一个起点。随着中汽测评电安全专项第一批结果将于2025年9月30日前发布,以及2026版C-GCAP和C-iCAP的即将到来,新能源汽车评价体系将更加完善。
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续航数字的比拼,而是​​健康、能效、低碳、电安全、智能化的综合较量​​。只有将标准引领与技术突破深度融合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