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新一代智驾方案HSD开启多城体验 采用“一段式端到端强化学习”架构
周五傍晚,我在广州天河堵成停车场的黄埔大道,把方向盘交给一辆挂着试制牌的星途ET5。半小时里,它像一位刚考完科目四的“老司机”:隔壁车突然加塞,它轻点刹车让出半个车身;电动车贴着车头蛇形,它提前半秒减速,像在对方脑门上装了读心术;最绝的是,左侧公交车“嘭”地开门,它一把方向往右躲,动作轻得像拍掉肩上的灰。我手心没出汗,副驾的工程师却笑得像刚偷到糖:这套叫HSD的智驾,把“防御性驾驶”写进了肌肉记忆。
别急着翻白眼,说“又是L2++” 。地平线这次甩出的“一段式端到端”,相当于把原本分三桌吃饭的感知、决策、执行,塞进同一张口——摄像头、雷达、地图一股脑喂给大模型,让它自己学会“看路、想招、动手”。好处是:信息不再层层转手,时延被砍到毫秒级;坏处是:黑箱里到底怎么算,连程序员都得喊“玄学”。

有人担心:强化学习会不会把车练成“路怒AI”?我现场围观了它的“自我体罚”:一次并线没看后视镜,系统当场给自己扣10分,回实验室连夜加训3万帧“恶意加塞”视频。第二天再上路,它学会把车身往外摆15厘米,用尾灯提醒后车“我要动了”,像老广州司机那句口头禅——“灯先打,命先保”。原来机器也会“吃一堑长一智”,而且不抽烟、不骂娘、不刷手机。
最戳我的是“防御性”三个字。过去智驾宣传的是“零接管”,HSD却主动说:我不抢方向盘,只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兜底。深夜高架,前车尾灯突然红成一片,人类司机还在找刹车,它已经先降速30%;城中村窄路,小朋友从货车缝里探头,它提前把车速压到20,灯光切近光,像老父亲伸手护住孩子的额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智能不是炫技,而是把“怕死”写进代码,让每一次出行都变成“被保护”的旅程。

当然,年底星途ET5量产时,它还得接受全国老司机的“魔鬼考试”:加塞、别车、逆行电动车,一个都少不了。但别忘了,当“一段式端到端”开进晚高峰,它最大的对手不是复杂路况,而是我们那颗“机器永远不如人”的傲慢心。也许不久后,你会在环市路隧道看见一辆ET5,方向盘自己转,司机却在副驾剥橘子——别惊讶,那不是科幻,是广州送给世界的下一封介绍信:岭南人会煲汤,也会把AI煲成老火靓汤,入口回甘,还不上火。
所以,下次有人吐槽“智驾就是大号定速巡航”,请把这段经历甩给他:当机器学会“让”,人类才第一次真正握住“安全”二字。而这两个字,比任何零百加速、激光雷达数量,都更接近我们当初发明汽车的初心——从A到B,不是比谁快,而是比谁更能把爱的人平安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