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60℃极限测试:问界M9/小米YU7/理想L9/小鹏G7谁是高温王者?

2025年10月16日 汽车测评 29 阅读

当吐鲁番地表温度突破60℃,阳光直射下的柏油路面可煎熟鸡蛋,这里成为检验新能源车真实实力的最佳考场。2025年夏季,中汽研在火焰山地区开展为期30天的极端高温测试,涵盖问界M9、小米YU7、理想L9、小鹏G7等热门车型。此次测评,问界M9/小米YU7/理想L9/小鹏G7谁是高温王者?

高温续航战:技术路线决定生死线

 

 问界M9:全域800V高压平台显威
搭载华为DriveONE全域800V高压平台,问界M9在高温环境下展现出惊人稳定性。实测数据显示,其CLTC 630km续航达成率达82.3%,远超同级均值(68.5%)。核心优势在于:
​​智能分舱温控系统​​:通过12个独立温控分区,将电池包温度稳定在28-32℃区间,避免高温导致的SOC跳变
​​热泵空调黑科技​​:-20℃至60℃全工况能效比1.8,相比传统PTC空调节能40%
​​充电策略优化​​:支持10分钟快充不降速(20%-30%电量),高温充电效率提升25%

 

小米YU7:液冷技术突破成本困局
作为15万级首款搭载全栈主动液冷技术的车型,小米YU7实测续航达成率76.8%,创造该价位段新纪录:
​​双循环电池冷却系统​​:独立制冷回路使电芯温差控制在±1.5℃,高温循环寿命延长至4000次
​​AI温控算法​​:基于历史数据预判热负荷,提前启动散热程序,空调能耗占比降至22%
​​充电安全冗余​​:充电口温度超过55℃自动启动氮气冷却,避免枪头过热故障

 

理想L9:增程式方案的极限考验
面对60℃高温,理想L9增程式系统暴露明显短板:
​​馈电油耗飙升​​:空调全开状态下,NEDC油耗达9.8L/100km,较官方数据高37%
​​电池衰减加剧​​:连续高速行驶后,电池健康度下降0.15%/小时,超出行业均值(0.1%/h)
​​热管理失衡​​:三电系统与座舱空调争夺散热资源,导致充电功率骤降40%

 

小鹏G7:智能温控的平衡之道
小鹏G7以73.5%的续航达成率展现技术韧性:
​​全车热流仿真系统​​:通过2000个仿真节点优化气流分布,空调能耗降低18%
​​电池脉冲自加热​​:-30℃至60℃环境冷启动效率提升50%,避免低温续航缩水
​​云端热管理​​:结合实时路况预判温升曲线,提前启动电池冷却

 

空调效能解密:制冷背后的能耗博弈

 

温控成本对比

车型
24℃全冷模式能耗
制冷效率
续航影响
问界M9
1.8kW·h/100km
0.18℃/min
4.2%
小米YU7
2.1kW·h/100km
0.16℃/min
5.1%
理想L9
2.9kW·h/100km
0.12℃/min
7.3%
小鹏G7
2.4kW·h/100km
0.14℃/min
6.0%

(数据来源:中汽研2025夏季测试报告)

 

 技术突破方向
​​冷媒直冷技术​​:取消蒸发箱,制冷效率提升30%,特斯拉Model Y已验证可行性
​​光伏空调系统​​:五菱星光2025款通过车顶光伏板发电供空调使用,日均减耗1.2kWh
​​相变材料储能​​:宁德时代研发的石蜡基复合材料,可存储3kW·h冷量供紧急使用

 

高温安全防线:看不见的技术战场

 

电池安全阈值测试
在75℃极端工况下:
问界M9电池包最高温度42.3℃,未触发BMS保护
小米YU7液冷板最高温升48℃,低于国标55℃限值
理想L9电池模组温差达9.7℃,存在热失控风险
小鹏G7电池管理系统误报温度异常3次

 

防爆设计对比
​​物理防护​​:问界M9采用军用级蜂窝铝防撞梁,可抵御30km/h侧面撞击
​​化学防护​​:小米YU7电解液添加阻燃剂,热失控蔓延时间延长至8分钟
​​智能防护​​:小鹏G7通过V2X技术获取周边环境温度,提前预警风险

 

用户生存指南:高温用车四维策略

 

预冷管理​​
出发前1小时开启电池预冷(问界M9)或空调外循环(小鹏G7),可降低初始能耗23%
​​充电时序​​
遵循”快充至80%→静置降温→慢充补能”原则,避免电池过热(参考宁德时代技术白皮书)
​​胎压控制​​
将胎压从2.5Bar降至2.3Bar,可降低滚阻8%,实测百公里电耗减少0.7kWh
​​应急方案​​
配备移动储能设备(如蔚来Power North),可在极端情况下维持空调运行4小时

 

技术前瞻:2026年高温续航破局之道

 

​​固态电池量产​​
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硫化物固态电池,耐高温达120℃,2026年装车测试
​​仿生散热系统​​
奔驰概念车采用的仿生叶脉散热结构,散热效率提升40%,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气象联动系统​​
比亚迪申请的”天地一体化热管理”专利,可通过气象数据动态调整电池工况

本次测试揭示:​​真正的技术实力不在于标称续航数字,而在于热管理系统的底层逻辑​​。当行业从”续航竞赛”转向”热效革命”,消费者更需关注电池温控精度、空调能耗比、系统冗余度等核心指标。正如中汽研工程师所言:”能在60℃地表持续输出稳定性能的车型,才是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新能源产品。”

 

本文测试数据引自:

中汽研2025夏季高温测试报告、宁德时代技术白皮书、车企官方技术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