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跳进Robotaxi红海:后出发的人,真能先到终点吗

2025年9月12日 汽车资讯 83 阅读

当百度、小马、文远们还在把“全无人”当奖牌炫耀时,哈啰才慢悠悠亮出底牌——Robotaxi项目官宣30亿元首期融资、宁德和蚂蚁两位大佬站台,一副“后来者居上”的架势,可市场早已从“技术秀”进入“运营血拼”,靠共享两轮起家的哈啰,说自己能后发先至,凭的并不是“把车造得更酷”,而是“把车用得更好”,把重活累活全揽在自己身上,让技术、成本、体验同时过关,至于能不能真的“后来居上”,时间正在给它计时。

 

一、哈啰的筹码不是“快”,而是“会用”

 

Robotaxi赛道早就是“神仙打架”:Waymo、百度、小马智行把激光雷达堆成圣诞树,测试里程卷到上亿公里,哈啰直到2025年年中才正式掀牌,却一上来就喊“三年内商业化、海外同步落地”,外界质疑:技术、数据、路测里程都落后,凭什么敢放狠话?哈啰的回应很“人间烟火”:我们没打算把 Robotaxi 做成“科技展品”,而是要让它像共享单车一样,扫个码就能走,下车就能还,便宜、干净、不操心,换句话说,别人忙着“炫技”,哈啰只想“用得起、用得好”,把重运营、重运维、重体验的“苦差事”做成护城河。

二、看哈啰如何“后发”还想“先至”

 

技术路线:不造整车,只做“最强大脑”

 

哈啰明确不碰整车制造,而是联手主机厂做前装量产,自己专攻自动驾驶算法、调度平台和运营维护,相当于给车辆植入“最强大脑”,再用AI调度把“车、路、人”串成一条线,车辆故障、道路封闭、用户奇葩需求,都能被算法实时吃掉,既省研发成本,又加快落地节奏,。

 

2. 运营基因:共享两轮的血汗经验,直接平移到四轮

 

哈啰在共享单车里练出的“高密度运维”肌肉,如今原封不动搬进Robotaxi:每座城市自建本地团队,负责车辆清洁、电量补给、故障巡检、用户投诉,甚至车内香味都能被“嗅觉打卡表”记录;过去要扛电池、洗坐垫、搬车子,现在只是换成给车充电、擦激光雷达、补矿泉水,逻辑一样,效率更高,重活累活全自己干,让车辆“随时可用、永远干净”,用户体验瞬间从“科技尝鲜”变成“日常出行”。

成本算盘:用运营剪刀差,剪掉“贵”标签

 

Robotaxi被吐槽“单公里成本是网约车两倍”,哈啰却说自己“三年内打平”,底气来自两条:一是前装量产,车辆采购价直接对标普通新能源车,没有“改装溢价”;二是运维降本,AI调度+本地网格化维护,让车辆空驶率、故障率、清洁成本都往下掉,车子利用率高了,单车日均订单自然上涨,单位成本被“薄利多销”摊平,科技再炫,最后还是得回到“算盘打得响”。

 

蚂蚁、宁德两大外挂,一个管数据一个管底盘

 

蚂蚁负责大模型、隐私计算、支付入口,让用户“扫码即走”且全程可追踪;宁德时代提供滑板底盘和电池银行,车辆续航、换电、维护一站式解决,哈啰居中做“运营枢纽”,三方各取所长,形成“技术+能源+运营”的铁三角,别人单打独斗,它直接“群殴”,后发优势瞬间被放大。

三、技术终会平权,运营决定终局,时间正在给哈啰计时

 

Robotaxi赛道已从“谁更酷”变成“谁更能跑、更能省、更能打”,哈啰用“重运营+平台化”反向切入,把“苦活累活”变成竞争优势,别人拼激光雷达数量,它拼“车内有没有异味”;别人卷测试里程,它卷“用户下车会不会顺手好评”;后发慢一步也能快一生,只要能把“技术落地”变成“日常出行”,让Robotaxi从“科技新闻”变成“生活日常”,哈啰就有机会后来居上,毕竟,出行市场的终局从来不是“谁最早”,而是“谁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