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计划将极氪私有化 并已经获得极氪股东正式批准

2025年9月17日 汽车资讯 22 阅读

吉利汽车拟将极氪私有化的消息,一边是高喊“估值被低估”的投行,一边是担心“流动性消失”的散户。可跳出财报,把“私有化”翻译成生活语言,其实就是一句朴素的话,孩子大了,先回家。2020年极氪从吉利母体分拆,赴美上市,风光无两;四年后,它带着9款车型、累计交付超30万辆的“成绩单”,回家不是退步,而是另一种出发:外面的风雨太猛,家里可以安心拆电池、写代码、磨平台,为下一轮冲刺蓄力。

股价跌跌不休,私有化是“止血带” 。上市首日,极氪市值一度冲破130亿美元;如今,账面只剩高峰时的三分之一。美元加息、中概信任危机、新能源估值回调,三座大山压顶,增发融资等于“贱卖股权”,回购又耗干现金。私有化于是成为最体面的“止血带”:以高于市价的溢价回购流通股,既安抚小股东,也让吉利重新拿到100%投票权。资本世界,面子不重要,里子才重要。与其每天被空头盯着K线,不如退市回家,把亏损藏在母公司怀里,把成长写进下一季技术白皮书。

 

SEA浩瀚要升级,私有化方便“拆发动机。” SEA浩瀚架构是吉利的“技术地基”,可极氪为了抢时间,曾自行加码800V、碳化硅、一体压铸,导致“母平台”与“子品牌”出现代差。私有化后,极氪不再需要“对外保密”——吉利可以把浩瀚3.0的电池包、线控底盘、中央计算平台全部拆开,与极氪的“极充、极驱、极核”三电系统重新拼积木。好处显而易见:成本降20%,迭代周期缩3个月,下一代车型可以共用电子电气架构,避免“同门内卷”。

从“独立少年”到“家族长子”,定位反而更清晰 过去极氪既要“高端”,又要“销量”,还要“资本市场故事”,三线作战,左右互搏。私有化后,它不再需要向华尔街解释“为什么月销2万却亏损”,只需向吉利董事会回答“技术领先多少”。身份转换,反而让品牌长板更长:001 FR可以专注做“最快纯电猎装”,009继续当“最贵纯电MPV”,不再为“冲量”而降价,不再为“估值”而妥协。极氪从“独立少年”升级为“家族长子”,任务不是赚钱,而是赚技术溢价,再把溢价反哺给吉利银河、几何等兄弟品牌,高端树标杆,中端走规模,吉利终于学会“一盘棋”。

 

期权不泡汤,只是换成“长期饭票” 散户担心流动性,员工更担心期权。私有化方案里,吉利给出两种选择:现金回购,或换股成为吉利母公司期权。看似“二选一”,其实是“缓释胶囊”——极氪员工可以继续持有公司成长红利,只是兑现周期拉长;同时,吉利总部研发资源、供应链采购、全球销售网络全部敞开,员工不再需要“小而全”地单打独斗。回家,意味着从“创业公司”跳进“集团航母”,期权不泡汤,只是换成更稳的“长期饭票”。对于工程师,最幸福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安心把代码写到极致,然后看着它跑遍全世界。

极氪私有化,表面看是资本动作,本质是一次“战略深呼吸”——把肺里的浊气也就是估值焦虑吐掉,把新鲜空气(技术、资源、时间)吸进来。回家不是退缩,而是为了跳得更远;不是结束,而是把“公开市场的喧嚣”换成“内部赛道的专注”。18个月后,如果SEA浩瀚3.0+800V+激光雷达+龙鹰一号芯片,全部在极氪新车上量产,那时再谈IPO,谈的不再是“亏损收窄”,而是“技术溢价”。私有化,是吉利给极氪的一次“加时赛”,也是给中国高端新能源的一次“技术深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