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走向城区:多家企业推送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NOA功能
2024年起,华为、小鹏、理想、蔚来接连推送“无图城市NOA”,口号从“全国都能开”升级到“有路就能开”。高精地图这个曾经的“千金拐杖”,被车企集体扔掉。原因很简单:太贵、太慢、太娇气。一场“拆图”运动,让高阶智驾从封闭道路走向烟火城区,也宣告“重地图、轻感知”路线败北,“重感知、轻地图”时代全面开启。
高精地图为何“失宠”
第一是因为贵:一线城市每公里采集成本超千元,全国城区快速扩张,地图公司跑断腿也追不上;第二就是以为慢:道路施工、临时围栏、新铺柏油,地图更新以“季度”为单位,NOA一落地就“近视”;第三是因为太娇气:政策要求脱密,桥梁坡度、车道曲率必须“模糊化”,误差50厘米,智驾差点“掉线”。当地图变成“拖油瓶”,车企顿悟与其苦等别人给图,不如让车自己画图。
“无图”不是盲开,是“即时建图”
扔掉高精地图,车辆秒变“测绘员”。激光雷达+毫米波+摄像头,实时生成“局部高精图”,精度10厘米,范围200米,随走随新;BEV+Transformer把车道线、路沿、红绿灯全部变“乐高积木”,拼成一张会呼吸的“活地图”;还配备众包上传功能,每台车都是“移动采集车”,云端24小时合并,施工路段2小时即可同步。于是,车端感知从“背答案”变成“现场做题”,遇到临时围挡也能减速变道,不再“地图没有就罢工”。
城区NOA的“修罗场”与“试金石”
高速场景单一,城区才是“地狱模式”:外卖车逆行、行人闯红灯、出租车即停即走,传统规则算法直接“死机”;无保护左转、Y型路口、五岔环岛,人类司机都头疼,NOA必须“猜”对方意图;红绿灯被树枝遮挡,毫米波对金属敏感,视觉被逆光干扰,感知融合稍有偏差就可能“冲灯”。能在城区活下来,NOA才算拿到“成人礼”。目前头部车企接管率已降到每百公里0.8次,接近人类新手水平。
“拆图”背后,商业算盘噼啪响
成本骤减,所以无需买图、无需维护,单车成本立省3000元,20万辆就是6亿元;OTA周期从“季度”变“周”,用户本周反馈“右转偏急”,下周推送就优化;规模扩张,不再受“图商”区域限制,三、四线城市同步推送,智驾下沉速度指数级提升;打破了数据壁垒,每台车实时回传,形成“用户-云端-用户”闭环,早跑一天就多一天数据优势。“无图”不只是技术路线,更是商业竞争的新赛点。
高精地图退位,城市NOA上位,智驾终于学会“自己看路”。从“全国都能开”到“有路就能开”,表面是技术迭代,实质是产业思维转变:从依赖外部、静态、重资产,转向自给、动态、轻资产。对于用户,意味着下个OTA就能解锁一条无名小巷;对于行业,意味着智驾普及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当然,挑战仍在,无图模式对算力、算法、数据提出更高要求,任何短板都会被城区“修罗场”无限放大。但趋势已明:谁能在无图时代把接管率降到0.1,谁就能率先摘下高阶智驾的“圣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