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力 比亚迪零跑小鹏引领中国汽车欧洲本土化

2025年9月21日 汽车资讯 22 阅读

如果2020 年比亚迪汉登陆挪威只是“敲门”,那 2025 年第三季度小鹏 G6 在奥地利 Graz 的批量下线,就是一脚踹开了欧洲汽车工业的后院门栓。麦格纳的厂房离宝马莱比锡工厂直线距离不到400 公里,离奔驰辛德芬根基地 300 公里,中国新能源品牌把流水线直接铺到 BBA 的“祠堂”门口,这在燃油车时代不可想象。更魔幻的是,本地工人用德语讨论的不是扭矩,而是“XNGP 怎么 OTA”。

 

Graz 对中国人最响亮的标签是“麦格纳代工圣地”,但少有人知道,它还是欧洲“隐形汽车重镇”:人均 GDP 全奥第二,每七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跟汽车相关。当地 50 岁以上的高级技师,手速比德语动词变位还快,却面临捷豹 I-Pace、奔驰 G 级订单逐年下滑的“空窗期”。小鹏的出现,等于给熟练工送上一张“续命船票”,设备不用换,培训周期只要 6 周,工资比德国便宜 18%,还能拿到中国供应链的“即时响应”外挂。

对麦格纳而言,把产能租给新势力,是“对冲欧洲电动转型慢半拍”的保险;对小鹏而言,则是用欧洲工人、欧洲标准、欧洲故事,写一份给欧盟监管的“投名状”。一场 36 小时谈判拍板的合作,本质是“中年危机”遇上“少年野心”的各取所需。

 

很多人以为本地化就是“把零件运过去,拧螺丝”。真正让 Graz 工人惊讶的是:电池包、电驱、激光雷达,乃至车机里的高德地图“欧洲特别版”,全部提前在中国完成“欧标预装”。模组到了奥地利,只做 32 道合规检测、贴 VIN、打欧盟认证钢印。像包饺子,馅儿调好味,到欧洲只负责把皮捏成麦穗形。更细的是“软件本地化”。XNGP 面对德国高速不限速场景,把变道策略从“保守”调到“果断”,但又要兼顾奥地利乡下突然蹦出的麋鹿。

 

工程师在哈尔滨零下 30℃ 做冬季标定,再把数据远程灌进 Graz 的新车,一条代码同时照顾“东北冷”和“阿尔卑斯冷”,中国经验第一次反向喂养欧洲路况。当地媒体试驾后给出一句评价:“它开起来像慕尼黑工程师写的程序,却带着深圳速度的心跳。” 文化逆差,就这样被一行行代码抹平。

燃油车时代,德系巨头用“KD 散件”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收关税红利;今天,中国新势力把整套电动车产业链拆成“KDF”,Knock-Down in Foreign,核心零部件中国造、欧盟标准当地组、软件云端迭代。好处立竿见影:① 关税从 27% 直降到 10% 以下,价格直接对标 ID.4;② 交付周期缩短 6 周,让“等等党”不再转头奔向特斯拉;③ 一旦欧盟对中国整车反补贴立案,Graz 产的小鹏可以大摇大摆贴上“Made in EU”标签,避开额外税率。

 

几乎在同一时段,零跑宣布与 Stellantis 波兰工厂签约,比亚迪匈牙利赛格德基地开始招工——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本地化竞赛”正式开卷。背后的算盘并不神秘,2025 年欧盟将实施电池护照制度,碳足迹追溯颗粒度到“每度电”;2026 年欧 7 排放法规上线,对能耗实时监管。只有把工厂搬到欧洲,才能拿到绿色电力、循环铝、本地电池回收的“绿色积分”,否则整车再便宜,也可能被一纸法规挡在关外。

 

更深层的焦虑是“品牌天花板”。挪威街头,比亚迪唐 EV 的月租价已降到 3999 克朗,和大众 ID.4 持平,但消费者仍把它当“高性价比替代品”。只有在欧洲生产、欧洲就业、欧洲纳税,才能摘掉“外来户”的帽子,让“中国故事”升级为“欧洲日常”。正如零跑 CEO 朱江明在内部信写的:“我们要让法国人觉得零跑是‘隔壁厂’,而不是‘对岸厂’。”

当然,前路并非坦途,任何一张牌打错,都可能让“欧洲饺子”煮成“欧洲浆糊”。但可以肯定的是,当 Graz 的晚班公交驶过麦格纳工厂,车窗里映出的不再只是奔驰 G 的剪影,还有一排贴着“XPENG”尾标的蓝色灯光,在阿尔卑斯山脚下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