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上 宝马称宝马品牌的代理销售模式2027年开始将分阶段实施
2027 年当你走进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宝马旗舰店,销售小哥不再拿着计算器和你“拉锯”折扣,而是像苹果 Genius 一样递给你一台 iPad:全国统一价,选装像点外卖,试驾扫码即约。这不是科幻,而是宝马董事高乐在慕尼黑车展放出的狠话,代理制将在欧洲全面落地。从意大利到波兰,从瑞典回德国,MINI 的 23 块试验田已被验证“能长庄稼”,现在轮到宝马品牌 itself 拔刀上阵。
很多人一听“代理”就脑补“经销商倒闭、展厅关门”,其实宝马的剧本是“角色转换”,过去厂家生产,经销商批发价买走,消费者通过零售价买走,中间 10% 让利空间靠嘴皮子厮杀;未来厂家直接发货卖给消费者官方一口价,经销商变身“交付与服务代理商”,按单车固定佣金抽成,像星巴克门店赚“制作费”,不再靠“低进高出”吃差价。换句话说,4S 店不会消失,只是从“自负盈亏的小老板”变成“领固定工资的店长”。好处显而易见:库存压力归零,价格战熄火,试驾车型统一定制,连交车仪式都能像海底捞生日面一样标准化。
别急着鼓掌。代理制最敏感的神经是“价格弹性”。宝马承诺“欧洲统一终端价”,但留了两个“后门”:以旧换新补贴,官方回收价可随行情浮动,成为“隐形折扣”;金融利率杠杆,0 息、低息、气球贷,厂家可随时调整 IRR,变相让利。总之明面上不让砍价,暗地里把“折扣”换了个马甲。对于“不砍价不舒服”的欧洲消费者,宝马正在上线“价值可视化”系统:把置换补贴、金融优惠、保养套餐折成“总拥有成本”,让你一眼看懂“到底省了多少钱”。听起来像特斯拉,却比特斯拉多了一层“线下人情味”。毕竟欧洲人买车仍习惯先喝杯 espresso 再签字。
代理制后,经销商收入结构被重新切蛋糕。交车服务费固定 800–1200 欧一台,售后保养分成,用户满意度奖金(CSI 得分≥95%,每台额外奖励 300 欧),于是出现魔幻场景,销售不再催你“今天订车优惠 2 千”,而是劝你“再试一次 M50 的声浪,确保买对版本”;精品区不再堆“山寨脚垫”,而是官方周边,宝马联名骑行夹克、MINI 冲浪板,甚至 i 循环咖啡杯。经销商的核心任务从“如何把 3 万欧的车卖到 3.5 万”,变成“如何让客人在展厅多留 20 分钟,发一条带定位的 Instagram”。
用户“赢”了什么?时间、透明、情绪价值。时间上,线上锁单,到店只签两份文件,平均 30 分钟完成交车;透明度上,官方 App 实时显示车辆运输进度,从慕尼黑工厂到门店,像查快递一样查“宝宝”到哪了;情绪上,统一交车仪式,可自定义“车内香氛+Spotify 歌单”,甚至给你拍一支 30 秒“提车大片”,一键分享到 TikTok。当然,也有“副作用”,想靠“砍价高手”在月底薅羊毛?抱歉,系统显示“价格由宝马总部统一制定”,销售双手一摊,表情比瑞士手表还淡定。
2027,当代理制铺满欧洲,宝马不再是“汽车制造商”,而是“汽车品牌服务商”——车只是入口,数据、金融、订阅、周边才是长尾。经销商也不再是“中间商”,而是“体验导演”,把每一次交车拍成一部微电影。听上去有点理想主义,但别忘了,MINI 的 23 个市场已经跑通,欧洲消费者正用真金白银投票。对于远在中国的我们,欧洲风暴或许还未刮到,风暴眼已经形成:当“一口价”成为常态,当“官方直营”不再是新势力专利,传统 4S 店的护城河只剩“服务”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