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试点“单城单店”渠道改革 一城市保留一家店 同时销售两大合资品牌车型
丰田中国悄悄在若干城市试点“单城单店”——同一座城市,只留一家门店,却同时摆两大合资车型:一汽丰田的bZ3与广汽丰田的锋兰达并肩而立,销售胸牌印着同一行LOGO。过去“左右互搏”的兄弟,突然要在一张餐桌上给对方夹菜。消息一出,圈内笑称“丰田学起了大众”,但更多人不解:车市已经够卷,为何先砍自己一刀?答案藏在财报里——一二线城市展厅租金飙涨,三四线客流稀疏,经销商库存系数长期高于2.0,左右两个网络重复布点,内耗远大于外卷。合并,不是创意,是止血。
北方某新一线城市,一汽丰田4S店年租800万,广丰店同街对角600万,两家相距不足两公里,客户重叠度高达70%。合并后,800万租金里同时出现bZ3与凯美瑞,展厅利用率从65%提升到90%,光租金就省下四成。省下来的钱,被厂家要求投入“快充桩+客户休息区”,把价格战烧钱变成体验升级烧钱,顾客看得见,对手学不会。
过去两车系各建物流支线,一批bZ4X板车到店,隔壁锋兰达却空转。合并仓库后,系统按颜色、配置动态调度:A店缺白色凯美瑞,隔壁B店直接跨店调车,日内送达。试点城市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到28天,相当于每台车少压款1.2万元,对年销千辆的经销商,就是一千多万的现金流。钱活过来,才有底气谈“不降价保利润”。
单店合并,首先砍掉重复岗位:财务、行政、市场合并,销售顾问从“单品牌专才”升级为“双品牌通才”。丰田给出一套“5日速成”培训:第1天背配置,第2天比价差,第3天练竞品话术,第4天模拟成交,第5天线上考试,通过率不足70%即回炉。结果,新人平均成交周期从3天缩短到1.8天,客户不用“去对面再对比一下”,在一个展厅就能完成“南北丰田”二选一。效率提升,比多招几个销售更省钱。
“单城单店”听起来很美,可隐患写在细节里:第一,品牌内斗。同门兄弟售价重叠,销售顾问难免“谁提成高推谁”,厂家必须重新设计“双品牌阶梯佣金”,否则客户还没进门,内部已打价格战。第二,售后负荷。两种车系共用维修工位,锋兰达保养30分钟、bZ4X三电检测40分钟,一条流水线立刻出现“大车背小车”的堵塞,客户投诉恐反噬品牌。第三,渠道话语权增强。一城一店,意味着经销商从“兄弟”变成“独子”,未来厂家政策谈判、返利比例、库存任务,都需看这位“城市代理人”脸色。渠道集中,是否重演十多年前“经销商逼宫涨价”的旧戏,仍是未知数。
更宏观的视角是:即便渠道整合成功,丰田面对的不是“大众换壳”,而是“比亚迪垂直整合+华为智能+特斯拉软件”的三体入侵。单店成本降10%,敌手电池成本降30%,效率改革只是“防守”,想要“反攻”,还需电动化平台、智能座舱、本土生态链的同步提速。否则,渠道再精简,也只能看着别人用降价镰刀收割市场。
“单城单店”像一次外科手术,切掉重复脂肪,缝合失血血管,让丰田在华渠道先瘦下来、强起来。但手术成功不等于痊愈,接下来要看产品端能否给出“不打架”的车型矩阵?售后端能否建立“双品牌共线”的快修体系?数据端能否把客户画像、库存、物流全部云端打通?当这些问号被拉直,丰田才有可能把“左右互搏”变成“双手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