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对其驾驶员警示支持系统进行重要升级 新增眼动追踪摄像头
近日,沃尔沃卡车宣布升级其“驾驶员警示支持系统”——在仪表盘后方加入一枚眼动追踪摄像头。官方话术很简洁:监测注意力,提前预警,降低事故。翻译成人话就是:司机只要眼神飘离两秒,系统立刻发出蜂鸣,甚至自动减速。过去,卡车安全靠钢板、气囊、保险杠;如今,沃尔沃把防线直接推进到人类的大脑皮层。机器开始“读心”,公路上的40吨巨兽,才真正有了“第二大脑”。
摄像头只是硬件,算法才是灵魂。新系统采用红外补光+AI模型,能在0.1秒内识别瞳孔偏移角度,误差小于1.5度。夜晚戴墨镜、逆光进隧道,都不影响识别。更“心机”的是,它不只判断“看不看前方”,还能区分“凝视”与“扫视”:快速扫一眼后视镜,系统沉默;盯着手机屏两秒,蜂鸣立刻响起。误报率从上一代15%降到3%,司机不再被“狼来了”吵到麻木。
把路面信息写进同一行代码。摄像头与车道保持、前车距离雷达实时互通。司机低头时,若前方恰好出现急弯或缓行车辆,系统会“加权”报警,甚至触发自动减速;若道路笔直、车流稀疏,报警则相对“温柔”。同一套“走神”动作,在不同场景下得到不同反馈,避免“一刀切”的粗暴干扰。机器开始理解“情境”,而非简单识别“闭眼”。
让一次走神,变成全网“经验值”。所有眼动数据匿名上传至沃尔沃云后台,算法每周迭代一次。某段高速弯道频繁触发“低头报警”,后台发现该路段指示牌被树枝遮挡,司机本能低头找导航——于是系统更新模型,降低此处灵敏度,并向公路部门发送“修剪建议”。一次小小的走神,最终推动真实道路优化,完成“数据-算法-城市”闭环。卡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道路“扫描仪”。
眼动追踪的精准度越高,司机的“被监控感”也越强。欧洲运输工人联合会已提出担忧:长时间被摄像头凝视,是否会导致“反向焦虑”——为了不被报警,司机刻意固定视线,反而错过侧方危险?更现实的问题是数据归属:眼动轨迹属于个人生物信息,若被车队管理者用于“绩效排名”,是否变相侵犯隐私?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配套“算法伦理”:数据脱敏、本地存储、仅用于安全预警,而非考核KPI。否则,再智能的摄像头,也会沦为数字时代的“监工”。
另一个隐忧是“技能退化”。当系统频繁介入减速、转向,司机的应急反应会被算法“代练”,长期下来或出现“依赖症”。沃尔沃的应对是“渐进式干预”:第一秒蜂鸣提醒,第二秒方向盘震动,第三秒才自动减速,留给人类充分的接管窗口。机器要做“副驾驶”,而非“代驾”,让驾驶员保持“随时回神”的能力,才是安全真正的冗余。
沃尔沃这次升级,把安全从“钢铁护甲”推向“意识护甲”:与其撞车后硬抗,不如撞车前让司机回神。眼动追踪只是起点,未来脑电、心率、皮电传感器或将陆续上车,组成“生物信号矩阵”。当机器能读懂人类分神、疲劳、情绪波动,交通事故或真正从“概率事件”变成“可预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