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第6次年度演讲《改变》中称小米YU7比ModelY的竞争力强太多
9月25日,雷军站在聚光灯下,先深呼吸,再侧身让出PPT里那辆海湾蓝YU7——没有爆炸音效,没有价格迷雾,只有一句:“和Model Y比,YU7竞争力实在太强了。”说完补刀,“实在不买单,Model Y、理想i6也行。”台下一半人笑出声,一半人悄悄捏大腿:这哪是客气,分明是“请君入瓮”的高级版。
别把“可以考虑友商”当谦让。手机时代,雷军说“不服跑个分”,把对手拉进自己赛道;汽车时代,他反着来,先把你推出门,再告诉你“外面冷,不如回来”。心理学上叫“逆向承诺”——当观众发现连对手都被他点名背书,大脑会自动把YU7和Model Y放进同一行表格,而表格第一格赫然写着“YU7>Model Y”。一句轻飘飘的“也行”,省下几个亿的对比广告费,还顺手给特斯拉递了顶高帽,顺带把明晚要发布的理想i6也绑上桌——三缺一,牌局他定规则。
更狠的是后半句:“百万严选,扛住了!”翻译成人话:媒体拆过、用户骂过、同行放大镜照过,YU7还活着。汽车圈最怕“上市即翻车”,雷军干脆提前把伤口扒开给你看——黑河-30℃冷启动、海南高湿盐雾、川藏高原掉电,所有痛点做成壁纸循环播放。这不是秀肌肉,是秀伤疤:你看,我敢留疤,就说明已经结痂。消费者最怕的不是贵,而是未知;当未知被拆成百万帧视频,犹豫就被提前消化。
于是,整场演讲变成一场“去参数化”的自信运动。雷军不谈零百、不谈激光雷达数量,只谈“冬天车门不结冰”“儿童安全座椅卡扣单手能怼进去”“后排地板纯平,丈母娘上下车不崴脚”。这些细节像钝刀子,一刀刀削掉用户最后两毫米心理防线——原来理工男也能把“丈母娘的脚”写进需求文档。高端汽车拼到最后,拼的不是峰值功率,是峰值共情。
当然,你也可以说“吹牛谁不会,交车才算”。没错,YU7真正的生死线不在发布会,而在三个月后第一批车主的冬天早晨:能不能一次解锁?空调敢不敢30秒出热风?车机会不会OTA到一半死机?如果扛住,雷军今晚的“可以考虑Model Y”就会变成车主嘴里的“幸好选了YU7”;如果扛不住,这句话会被截图做成梗图,循环打脸到下一代。
但无论如何,雷军已经把电车江湖的桌子掀了一半。过去车企发布会,PPT里全是“碾压、吊打、遥遥领先”;第一次有人把对手请上C位,还递上话筒:来,一起唱。观众散场时,我旁边一位特斯拉销售苦笑着发朋友圈:“客户刚问我,Model Y和YU7怎么选?我第一次不会回答了。”——这大概才是“改变”真正的意思:让卖的人开始犹豫,让买的人开始对比,让行业从“独角戏”进入“三国杀”。所以,别只记住那句“可以考虑Model Y”,它像武林高手出招前的抱拳:表面是礼,背后是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