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协议后 东风上汽奇瑞等17家车企承诺缩短付款账期

2025年9月16日 汽车资讯 23 阅读

“账期”两个字,听起来像财务表格里最枯燥的那一栏,却是中国汽车工业最隐秘的“生命线”。过去,一级供应商把零件送进主机厂仓库,可能要等90天、120天,甚至180天才能见到货款;二级、三级供应商则像套娃一样继续等下去。一条资金链,硬生生被拉成“橡皮筋”,随时可能崩断。2025年9月,中汽协一纸《支付规范倡议》,让17家主流车企集体签字画押:账期最长60天。

 

一、60天,不只是数字,而是一次“权力让渡”

 

在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的漫长博弈里,账期是主机厂最顺手的“杠杆”——我不压价,但我能拖款;你急着回血,就得自己去找银行贴现,利息自己扛。于是出现荒诞一幕:车企销量创新高,供应商却在“失血”。60天的上限,看似只是把日历翻快几页,实质是主机厂第一次把“现金流红利”吐出来,相当于让渡了原本攥在手里的无息贷款。权力的天平,悄悄往供应链那头挪了一格。

二、“链主”低头,才配谈“链生态”

 

比亚迪、理想、小米们为什么愿意低头?一句话:电动化卷到下半场,拼的不再是“谁能造出车”,而是“谁能稳住链”。电池、电机、碳化硅、域控制器……每一个核心零件背后,都站着一群“隐形冠军”。主机厂如今最怕的,不是对手降价,而是供应商“撂挑子”。去年某头部新势力因为一家线束厂突然破产,停产两周,股价蒸发百亿。60天账期,表面是“付款更快”,底层逻辑是“链主”用现金把盟友牢牢绑在战车上。共生关系,第一次打败了零和思维。

 

三、最爽的不是“巨头”,而是“中小玩家”

很多人以为,缩短账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宁德时代、博世、采埃孚这些“Tier1中的战斗机”。错了。真正松一口气的是那些员工只有200人、却掌握某项“卡脖子”工艺的中小供应商。过去他们找银行融资,得拿主机厂的“应收账款”做质押,利率高得吓人;现在60天到账,现金流回正,省下的利息直接变成研发投入。一个做电磁阀的老板告诉我,他们准备把省下的480万利息全部砸进下一代阀体研发,“明年把日本对手拉下马”。链尾被激活,整条链才有韧性。

四、警惕“数字游戏”:60天不等于60个工作日

 

文件里写着“自然日”,但落地环节仍留给双方“友好协商”的空间。一位不愿具名的财务总监透露,主机厂可能把“入库验收”流程拉长,或者把“质量保证金”另设账期,变相延续资金占用。监管若只看报表,很可能被“数字游戏”蒙骗。因此,中汽协下一步必须配套“账期登记平台”,让每一张发票都有时间戳,接受全行业抽查。否则,60天倡议就会像早年“不再压价”的口号,风一吹就散。

 

五、从“要账”到“共创”,中国汽车的新叙事

 

过去供应商去主机厂总部,会议室里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再便宜五个点”。未来,大家坐下来聊的可能是“怎么把刹车能量回收效率提升1%”。现金流健康了,供应商才有余力做联合开发;联合开发多了,整车厂才能把“降本”变成“增效”。中国汽车要想在全球卷赢,必须让“成本洼地”升级为“创新高地”。60天账期,就是创新的“入场券”。

倡议书上那17个公章,或许无法立刻终结所有“拖账”旧习,但它像一束光,第一次照进了产业链最幽暗的角落。有人说,这只是车企在政策压力下的“被迫让步”;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中国汽车从“野蛮生长”迈向“成熟生态”的成人礼。当主机厂学会“先分钱,再分天下”,当供应商敢于“先投入,再共赢”,中国制造才真正长出肌肉,而非只是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