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9月17日正式启动港股IPO 招股销量增长14.38% 利润暴涨90%
从扳手到招股书,奇瑞终于把“理工男”的工牌,换成了“上市公司”的胸牌。有人说它姗姗来迟,我却觉得这场IPO,像极了一场蓄谋已久的逆袭,刚好踩在油电切换的鼓点上。
奇瑞不是最会讲故事的车企,却是最敢把利润贴在脑门上的“异类”。当同行还在PPT里画“规模化盈利”大饼,它直接甩出2025年Q1财报:营收682亿,净利47亿,同比暴涨九成。更夸张的是三年前的自己,2022年净利才58亿,去年已飙到143亿,两年翻一倍半。销量增速14.38%,看似温和,却把“增收更增利”玩出了刀片式弧线。如今,它要用2.97亿股H股,最高募91亿港元,拿下今年港股最大车企IPO的入场券。资本圈炸锅:这家曾被调侃“只会造发动机”的土味国企,怎么突然成了“赚钱小钢炮”?
传统认知里,自主车企赚钱靠两条路:要么豪华上探,要么规模压价。奇瑞偏不走寻常路——把“理工男”人设发挥到极致,用技术降本。先说发动机。第四代ACTECO热效率冲到44.5%,比同行省下一整箱油,直接让瑞虎8Pro的WLTC油耗降到6.8L。别小看这一升,对一年跑2万公里的家庭用户,就是千把块真金白银。省出来的口碑,比广告管用。再说平台。T2X火星架构一副“钢筋铁骨”却减重50kg,单车成本下降2800元,一年卖120万辆,就是30亿利润。理工男把扳手玩成算盘,一分钱一分钱抠,最后抠出90%的净利涨幅。外界以为是风口,其实是“风口”背后的锉刀,日日锉、夜夜锉,把成本锉成了利润。
如果只会在国内打价格战,奇瑞再省也省不出90%。真正让利润表“起跳”的是海外市场和星途高端。今年一季度,奇瑞出口24.6万辆,占总量近一半,连续21年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俄罗斯人把瑞虎7当“国民SUV”,终端价比国内贵30%;智利街头,星途揽月挂的是“EXEED”标,售价直接对标汉兰达。海外高毛利,把国内微薄的单车利润瞬间拉厚。与此同时,星途品牌单车均价突破17万元,瑶光C-DM插混版上市首月订单破万,一半用户来自合资换购。高端化不是“堆料”,而是把“44.5%热效率+CDC电磁悬挂+飞鱼底盘”打包成技术彩蛋,让买家觉得“值”。
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奇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2020年“混改”落地,青岛五道口持股46%,员工持股平台9.9%,芜湖国资只剩27%。决策链条从“市长办公会”变成“董事会举手”,一纸批文半年变一个章。
混改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花钱效率。新工厂建设计划从“层层审批”改为“备案制”,安徽、山东、辽宁三大基地18个月同时投产;研发投入不再“先预算后干活”,而是“先干活再补票”,每年120亿研发费直接对标新势力。机制松绑,才让技术降本、高端突围跑出了“加速度”。IPO之后,国资比例将进一步稀释,市场终于不用把“体制”当借口看空奇瑞。
港股今年冷淡,新股破发率超四成,投资者谈“车”色变。奇瑞的底气是市盈率只有8倍,远低于比亚迪的24倍、理想的20倍。便宜,是它最大的安全垫。但风险也显而易见:—俄罗斯市场占其出口三成,一旦制裁加码,增量瞬间变减量。纯电赛道晚到一步,能否复制海外“高毛利”奇迹,仍是未知数。
所以,别把奇瑞的IPO简单理解为“圈钱跑路”。它更像一场“理工男”的成人礼:少年时靠发动机拿名次,青年时靠出口攒学费,如今走到资本校门口,递上的是自己亲手锉出来的成绩单,利润暴涨、现金流健康、技术降本、海外称王。91亿港元不是终点,是下一程的盘缠。奇瑞用28年证明不会讲故事没关系,先把利润做出来,资本市场自然会替你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