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知行与东南亚平台Grab合作 在新加坡推出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如果你在新加坡的丹戎巴葛街头,看到一辆丰田塞纳慢悠悠地靠边停下,没有司机伸手招呼,却亮着绿色“Grab”灯,别怀疑自己眼花,这是中国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和东南亚出行巨头Grab联手上线的新业务Robotaxi。没有方向盘后的“老司机”,只有车顶旋转的激光雷达和后台跳动的代码。两家公司把发布会开在了路边:乘客上车、系安全带、点击“Start Ride”,全程像 打普通网约车一样无聊。而这恰恰是文远最想证明的事:自动驾驶不是炫技,而是把“黑科技”三个字调成静音,让打车焦虑先归零。
新加坡国土只有北京四环内那么大,却拥有700万辆车级别的道路数据密度。政府更狠,2019年起公开L4级路测许可,2025年计划全境实现“自动驾驶友好区”。对文远来说,这等于把复杂城区压缩成“沙盘”:既有暴雨突袭,也有摩托车乱穿,还有限速40km/h的窄巷坡道,堪称“亚洲驾驶百科全书”。更香的是当地法规:公开道路测试发生事故,责任主体清晰归属运营商,无需司机兜底。政策、场景、保险三角齐备,一座城市就是一块完整“试验田”,比动辄跨省的高速示范区更贴近真实订单。
Grab在东南亚有500万注册司机,却常年被“司机短缺”困扰。新加坡人均GDP7万美元,夜班补贴高到离谱,平台仍难留人。自动驾驶的价值于是被倒推出来。如果能用“算法司机”填补20%的深夜需求,Grab每年可节省上亿美金补贴,还能把“叫车难”的差评直接清零。但Grab不想重资产买车,于是文远的“中国大脑”成为最优解:车辆、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由文远负责,Grab只提供流量入口和车队运营经验。一个出车,一个出单像极了当年滴滴与快的的合体,只是把“补贴大战”升级为“技术合战”。
文远知行在国内已积累1300万公里公开道路里程,但这次格外克制,首批仅投放6辆车,运营区域限定在滨海湾与金融区,单程不超过5公里,车速控制在50km/h以内。没有“全城放开”的豪言,只有“小步快跑”的谨慎。背后逻辑很清晰:L4级Robotaxi最怕“惊吓式体验”,一旦急刹、卡顿,社交媒体会瞬间放大。与其冒险炫技,不如把“无感出行”做成第一印象:车门自动解锁、音乐自动播放、空调提前调好,连“谢谢”都用语音合成。当乘客发现“没了司机反而更安静”,复购率自然水涨船高。
即便政策友好,热带天气仍是“隐形考官”。午后的雷阵雨说翻脸就翻脸,车道线被积水完全淹没,激光雷达容易出现“鬼影”。文远给算法加了“雨天模式”:用毫米波补盲,把积水反光率写进模型;同时与交通局实时对接红绿灯倒计时,避免“闯红灯”这种社死瞬间。另一大挑战是摩托车混行,新加坡允许摩托驶入快车道,且变道不打灯。工程师干脆把摩托车设成“高优先级目标”,预测轨迹扩大到3条车道,保守跟车距离缩短到1.5米,既不被加塞,也不急刹吓人。至于语音交互,系统默认中英双语,却悄悄加了“闽南语”彩蛋——当乘客用福建口音说“去巴刹”,车机立刻识别成“菜市场”,瞬间拉近距离。技术无国界,体验却必须“接地气”,这才是最难的“软门槛”。
文远与Grab的牵手,没有“颠覆”“革命”的宏大叙事,却把Robotaxi拉回商业本质:先让打车体验更丝滑,再谈改变世界。6辆车、5公里、50km/h,数字小得可怜,却是中国自动驾驶首次在发达国家城市给普通人“随叫随到”。下一步,是把车队扩大到百辆、把区域拓展到全岛,甚至复制到雅加达、曼谷、胡志明市。到那时,人们或许不再讨论“L4何时到来”,而是像今天选择经济型或舒适型一样,顺手点一下“Robotaxi”,然后,一辆没有司机的塞纳悄然滑到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