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与华为高层会谈 将在产品定义、智能化技术、营销等领域深化合作
9月22日,东风汽车与华为高层进行会谈。涉及产品定义、智能化技术、营销三个领域。没有成立新品牌,没有“X界”命名,这意味着双方不打算再造一艘新船,而是决定在同一艘船上重新分工:一个负责让车跑得快,一个负责让车“听得懂人话”。在“软件定义汽车”被喊到滥俗的今天,这场看似克制的握手,反而暴露了传统车企最焦虑、也最清醒的那根神经:灵魂可以出租,但方向盘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过去两年,“华为智选”模式像一条鲶鱼,把车圈搅得天旋地转:华为出方案、挑供应链、甚至管销售,车企只负责“代工”。东风显然不想当“代工厂”。此次会谈第一个议题就是“产品定义”——外观尺寸、目标人群、定价区间,由东风拍板;华为只在“体验层”提需求:激光雷达放哪里、屏幕用多大、语音要不要可见即可说。换句话说,壳子与机械素质归东风,交互与场景归华为。一个管“硬件骨架”,一个包“软件灵魂”,双方各退一步,却也让“灵魂”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边界:可以深度定制,但不能喧宾夺主。对东风而言,这是“借脑”而不“借腹”;对华为而言,则是“轻资产”之外的又一试验田,不造整车,也能把用户体验写进产品规格书。
华为带来的菜单很丰富:MDC810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鸿蒙座舱、ADS 2.0高阶智驾,甚至还包括电驱七合一。但东风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像吃自助餐一样只挑最急需的:首先上车的是鸿蒙车机与ADS无图方案,原因是“用户看得懂、用得出来”;至于碳化硅电驱与高压平台,东风选择自己掌控。一方面武汉已投建自己的电驱动工厂,另一方面不想把“三电”利润拱手让人。可见,所谓“深度合作”不是华为大包大揽,而是把技术拆成颗粒,让传统车企“按需取用”。这种“模块化”合作,既保留了华为的技术溢价,也给了东风“渐进式升级”的空间,软件可以季度OTA,硬件却必须一次做对。
余承东在别的场合说过:“华为门店日均客流3万。”这让任何一家车企都口水直流。但此次会谈,东风并没有把销售主战场搬进店端,而是提出“场景共创”:华为商城上线东风专属页面,线下旗舰店预留“试驾接驳点”;反过来,东风全国2400家4S店将设“华为智选”柜台,卖车同时卖手机、卖耳机、卖充电桩。简单说,就是互相导流,却不互相“撬单”。对东风,这是用华为的流量给经销商“输血”;对华为,则是把汽车真正融入全场景生态,用户买手机时顺手试驾,比硬塞一张海报有效得多。双方各取所需,却共同避开“争客户”的雷区。
东风与华为的握手,让外界看到,传统巨头面对智能化浪潮时,除了“卖身”与“等死”,还有第三条路,把灵魂拆成可谈判的模块,用分工代替分权。车还是东风的车,只是装上了华为的大脑;技术还是华为的技术,只是嫁接到东风的骨架。这种“有限合作”,或许比轰轰烈烈的“造车联盟”更现实:先让产品跑起来,再让市场验证谁离不开谁。当“软件定义汽车”进入深水区,最大的智慧不是定义一切,而是知道什么可以不定义。毕竟合作就像开车:方向盘只能有一只手,但油门和刹车,必须两只脚同时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