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港股敲钟:IPO募资91亿港元不是终点 是“二次创业”的启动资金
9月25日,奇瑞汽车将在港交所挂牌,代码“9868”,募资91.4亿港元。没有蔚小理那样的PPT烟花,也缺少比亚迪“电池大王”的光环,这家靠QQ成名、靠出口续命的“安徽老厂”,终于站在资本舞台中央。有人调侃:理工男终于穿上西装,拿起麦克风。但更多人在问——钱到手之后,奇瑞能讲出怎样的新故事?毕竟,港股不相信情怀,只相信现金流。
负债率72%,IPO是“降杠杆”急救包
招股书直言,募资净额40%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过去三年,奇瑞一边烧钱做新能源平台,一边给经销商“输血”去库存,有息负债从550亿涨到720亿。银行可以陪你谈理想,但到点必须收利息。91亿港元相当于把负债率拉回60%以下,利息支出每年省出3个亿,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续命输血。理工男再倔强,也得先让财务报表喘口气,才有力气谈梦想。
海外利润“背回”国内,资本需要“人民币故事”
奇瑞连续21年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俄罗斯、巴西、智利遍地开花。但外汇再好,也填不了A股对“人民币盈利”的审美。港股国际化程度高,愿意给“全球卖车”估值,也能理解“汇兑损益”波动。选择香港,等于告诉投资者:我有一半收入来自海外,别再把我当纯内需品牌。91亿港元,是把“外汇利润”换成“港币子弹”,再投回国内新能源战场——左手全球现金流,右手中国故事,奇瑞终于学会“两条腿”走路。
镜子三:新能源短板被资本“明码标价”,补课费不能省
此次招股,奇瑞新能源板块估值仅占到总市值的18%,远低于比亚迪的60%、吉利的35%。资本市场把“短板”摊在桌面上:混动平台CDM刚量产,纯电品牌iCAR才出生,电池自研工厂还在土建。91亿港元里,30%被指定用于“新能源研发及生产”。翻译过来:补课费已备好,成绩单两年后交。港股最残酷的地方在于——给你钱,也给你倒计时;如果2026年新能源销量占比仍低于30,资本会毫不犹豫用脚投票。
很多媒体把奇瑞IPO写成“修成正果”,但熟悉港股的人都知道,首日破发率超过30%是常态。91亿港元听起来豪气,折合成美元也就12亿,仅够特斯拉一个季度的研发支出。对奇瑞而言,这笔钱最大的意义不是“变大”,而是“变快”——负债降速、海外变现、新能源加速,三件事情必须同时发生,任何一环掉链子,都会被二级市场放大成“估值杀”。
9月25日之后,奇瑞的“二次创业”才真正开始:它要用两年时间证明,出口利润可以持续,新能源可以放量,负债率可以降到50%以下。做到这些,91亿港元就是火箭燃料;做不到,它就是最后一杯“散伙酒”,铜锣一响,资本只会问一句下一季度,你的车卖给谁?答案,奇瑞得用销量、利润、现金流,一笔一划写给港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