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启动 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铺路

2025年9月25日 汽车资讯 8 阅读

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等八个部门近日联合发文,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一句话概括:L3及以上自动驾驶,可以名正言顺地量产、销售、上牌、上路。过去,车企的豪言只能贴在发布会大屏;如今,法规先一步落地,把“技术可行”升格为“国家许可”。信号灯由黄转绿,标志着高级别自动驾驶走出Demo区,拐进真实世界的大转盘。

 

安全底线——“考试”比高考还严

 

文件要求企业先搭建全链条安全管理体系,再接受国家级检测。车辆得跑完封闭场地、开放道路、仿真云三层“密室逃脱”,每公里数据可回溯,重大事故30分钟内直报监管平台。技术做错题,可以回炉;安全交白卷,直接停考。高压线之下,野蛮生长不再可能。

 

商业通路——“卖车”只是开胃菜

 

获准准入的车型,可在试点城市投入网约车、物流配送、高速货运等场景运营。也就是说,用户买到的,不再是“带自动驾驶硬件的壳”,而是“官方背书的运营权”。车企收入模型由一次性卖车,升级为“卖车+抽佣+数据增值”,相当于把4S店升级为“移动服务公司”。资本市场闻风而动,自动驾驶板块午后直线拉升,钱比车先踩油门。

数据红利——“路测”变“路算”

 

试点强制接入“云端监管+本地数据”双备份,车辆每踩一次刹车,后台同时算十次模型。官方拿到安全证据,企业拿到训练养料,城市拿到交通流量优化方案,三方各取所需。过去路测是“烧钱”,如今是“数据挖矿”——跑一公里,产一份算法利息,形成商业闭环,这才是可持续的“自动驾驶马拉松”。

 

信号灯绿了,普通人就能“躺赢”吗?别急着把驾驶位扔掉。准入试点限定“城市+路段+车型”,首批名额预计不超过两位数。高速、隧道、大雨、夜间仍是禁区,系统随时要求人类接管。换句话说,L3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条件由监管部门写进白名单,不是车主一拍按钮就能解锁。更现实的是责任划分:若因系统故障导致事故,车企担责;若人类未及时接管,驾驶员买单。保险条款、后台数据、秒级日志将成为法庭新常客。技术解放了右脚,却给大脑加了“注意义务”,想完全躺平,得等L4甚至L5。

 

另一个隐忧是“数据鸿沟”。头部车企掌握上千PB路测数据,算法迭代越来越快;中小玩家只能捡公开数据集,差距以月为单位拉大。试点可能加速行业洗牌,最终形成“赢家通吃”局面。监管需留一条“技术扶贫”通道,让数据像道路一样成为公共品,否则创新赛道将只剩寡头赛车。

八部门联合准入,是一次“国家级背书”,更是一次“信心公投”:政府敢让自动驾驶混杂在车流里,企业才敢把研发预算All in,消费者才敢把生命托付给算法。从封闭测试到量产准入,中国用三年走完欧美五年的路;从准入到大规模落地,也许只需一个“数据飞轮”周期。自动驾驶的终局,不是“干掉司机”,而是“解放注意力”,让通勤变成阅读、电影、睡眠的全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