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和中国“唱反调” 美国政府9月30日起将不再为电动汽车提供税收抵免

2025年9月28日 汽车资讯 15 阅读

9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7500美元的电动车税收抵免正式寿终正寝,像有人突然把充电桩的闸刀拉下。8月销量狂欢——14.6万辆、渗透率9.9%——更像是末日前的最后一舞。特朗普挥笔砍补贴,马斯克提前打预防针:“难熬的季度在路上。”大洋彼岸,大众推迟电池厂,Stellantis把电动MPV雪藏,欧洲议会悄悄给2035年内燃机禁令留出“合成燃料”后门。中国这边刚刚把800V高压平台卷到15万元级别,欧美却集体踩下刹车。是政治逆流,还是市场理性

 

一、补贴退坡:政治账先干掉了经济账

 

7500美元听上去不多,却精准卡在美国家庭的心理账户——刚好覆盖安装家用光伏+壁挂充电桩的费用。政策一收,福特电马、现代Ioniq 5立刻打出“补贴倒计时”广告,把未来三个月的需求提前透支。特斯拉却反常失速:销量降6.7%,份额跌破四成。为何?Model 3/Y的客群早已从“环保极客”转向“精打细算的中产”,他们比富人更对7500美元敏感;同时,特斯拉自己砍了5.5%售价,反而触发“买涨不买跌”的观望情绪。马斯克的“艰难季度”不是谦辞,是给华尔街打镇静剂:当政策市转向市场市,最先裸泳的就是定价最激进的品牌。

二、欧洲“合成燃料”后门:环保叙事被工业选票反杀

 

欧盟原打算用2035年内燃机死刑彰显气候领导力,但德国交通部长一句“Jobs first”就让布鲁塞尔松口:只要烧的是e-fuel,保时捷911可以继续咆哮。表面看是技术中立,本质是汽车工业带动的800万就业岗位在选票天平上压倒了大义。电动车成本曲线还没降到与燃油车平价,政客已不敢再为“绿色正确”豪赌失业潮。于是欧洲策略转向“插电混+合成燃料”双轨,既保留电池故事,又给内燃机续命,玩的是“既要又要”的平衡木。

 

三、巨头们的算盘:电池亏现金流,燃油车亏战略,两害相权取其轻

 

大众集团上半年电动车毛利率-3%,ID.3卖一辆亏一辆;Stellantis靠Jeep大切诺基的油车利润给股东回购,电动MPV直接按下暂停键。资本市场上,电动 narrative 再也讲不出 2021 年那种“下一个苹果”的动听故事,相反成了吞噬研发费用的黑洞。欧美巨头索性“以退为进”:放慢电动平台更新节奏,用现款油车再赚三五年的高毛利,把钱砸向固态电池、软件定义汽车,等待2027年前后成本拐点。一句话,先让中国人把产业链卷成熟,再摘果子。

四、中国红利:别人的空窗期,正是我们的出清期

 

当欧美给电动车松油门,中国却在加高压:工信部刚刚把购置税减免延到2027年,国六B切换又让燃油车成本陡增,客观上给电动车让路。比亚迪、吉利、小鹏们趁机把800V、激光雷达、碳化硅卷到15万—20万元区间,用“技术下放”加速油车替代。出口数据更具侵略性:8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38%,其中欧洲占比三成,不少是特斯拉上海工厂返销。欧美的政策空窗,成了中国品牌海外补课的最佳时段——等他们2026年回过神来,市场心智可能已被“中国技术”提前占领。

 

对消费者而言,好消息是价格战还会更狠,欧美品牌在华电动车降价清库存,中国品牌出海抢份额,双向挤压下,2025年我们或许能用买凯美瑞的钱,开走一辆800V、600km续航、带激光雷达的智能电动车。至于碳中和目标会不会因此迟到?答案藏在实验室的固态电池、化工厂的e-fuel反应釜,以及中国工程师的产线节拍器里。电动化狂潮暂时松油门,但发动机的故事远未到终点,只是换挡的人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