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为何绕开了和华为的深度绑定 选择收购一家智驾企业

2025年9月29日 汽车资讯 16 阅读

当同行们排队把“含华量”写进海报,一汽却悄悄把公章盖在了卓驭科技的股权转让书上。9月2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一纸公示,让传闻落地:一汽成为这家智驾初创的新东家。没有余承东站台,没有“遥遥领先”的呐喊,甚至连朋友圈都没刷出一张合影。在外界看来,这是“国家队”里最不合群的一次选择——别人都抢着上华为的船,一汽偏要自己造桨。

 

两年前,上汽董事长陈虹一句“不能把灵魂交给华为”冲上热搜,如今上汽尚界却用订单真香打脸:上市30天大定破3万,“含华量”直接拉满。东风、广汽紧随其后,HI模式、智选模式轮番上阵,仿佛谁不蹭华为,谁就错过下一个时代。可一汽偏偏反着来,不是口头傲娇,而是真金白银买下卓驭——一家年营收不到华为车BU零头的智驾公司。看上去像“以卵击石”,实则是一盘“先下手为棋”的谋局。

华为太强大,强大到让合作伙伴又爱又怕。爱的是它的算法、算力、生态,一接入就能让车型从“功能机”变“智能机”;怕的也是同一张网——数据、用户、迭代节奏全在华为云里跑,车企越晚接入,越像“裸泳”。一汽的焦虑更特殊:红旗品牌背负“国车”光环,每年要接待外宾、阅兵、两会,一旦核心算法“外包”,关键时刻被远程OTA掉链子,政治风险比商业风险更大。自己掌舵,至少保证方向盘不在别人的服务器里打转。

 

卓驭虽小,却有一张“免绑卡”。创始人团队出自百度Apollo,L4级Robotaxi经验完整,算法全栈自研,最值钱的是“可私有化部署”——整套系统能装进一汽的机房,断网也能跑。对一汽而言,这不是买技术,而是买“技术主权”。就像把自家金库钥匙从银行柜台拿回来,锁芯换成自己的,再雇原班人马日夜守库。短期看,成本高、进度慢;长期看,红旗出口欧洲、中东不用再向第三方申请算法出口许可,免去了“卡脖子”隐患。

更现实的一层,是“利润分配”。华为智选模式里,车企利润被切成三份:整车毛利、华为技术服务费、渠道分成。卖得好,华为拿走软件溢价;卖不好,库存压力全在车企。一汽算过账:红旗主销车型均价25万,若采用HI模式,每辆车要分给华为约1.8万元,一年卖20万辆就是36亿——几乎吞掉红旗全年净利润。收购卓驭,一次性投入30亿,五年摊销,每年成本仅6亿,却能把算法、数据、OTA收益全部留在集团内部。算盘一打,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当然,自研不等于自闭。一汽给卓驭留了个“侧门”:接口开放,模块可插拔,未来想引入华为雷达、地平线芯片,都能即插即用。用一汽内部的话说:“我们不拒绝任何伙伴,但拒绝被任何伙伴定义。”一句话,把“灵魂”留在自己胸口,把“四肢”伸向全球供应链。看似保守,却是当下最符合央企身份的平衡术——既不掉队,也不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