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靳玉志在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表示 L3级自动驾驶将在2027年规模放量
9月28日,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在世界新能源大会甩出一句话,像给行业按了秒表——2027年,L3级自动驾驶必须“规模放量”。不是试点、不是demo,是“开闸泄洪”式的上量。台下有人悄悄把手机日历翻到2027,发现只剩三个春秋,一场关于“方向盘归谁”的终极谈判,被提前写上了deadline。
靳玉志把这场变革拆成“三浪”:电动化、智能化、具身智能。前两条浪已经把船拍晕,第三条浪直接换船——车从“四个轮子的手机”进化成“四个轮子的机器人”。L3就是机器人脖子上的“颈环”:人在环外,机器在环内,责任第一次从肩膀滑向芯片。谁敢先给颈环上锁,谁就能拿到下一轮门票。
为什么是2027?靳玉志没讲玄学,只摆了三组“硬通货”:2025年,华为ADS的算力平台将干到1000 TOPS,成本降四成;2026年,激光雷达做到500美元以内,比今天便宜一半;2027年,全国高速、快速路完成C-V2X基础设施覆盖。硬件降价、法规补位、路网“外挂”到位,三点连成一线,L3才算“天时地利人和”。过去大家喊“2025年L3落地”是口号,华为把口号拆成KPI,每年交一次作业,交不上就露馅。
但真正的杀手锏,是“责任”二字。L3的bug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出了事谁坐牢”。华为的做法是把“黑匣子”升级成“白匣子”——每一帧感知数据、每一次制动请求全部上云,事故瞬间可复现、可取证、可追责。靳玉志说:“我们要让交警像下载行车记录仪一样,下载自动驾驶日志。”一句话,把灰色地带切成黑白:要么司机背锅,要么系统赔钱,别让用户在法庭上跑马拉松。责任边界清晰,法规才敢开闸,保险才敢接单,消费者才敢把双手从方向盘拿开。
有人担心华为是不是又玩“大包大揽”?靳玉志反倒清醒:“我们只造‘数字底座’,不抢整车饭碗。”他把ADS 3.0做成“乐高”——算力、激光、算法、地图全模块化,车企想拿几块就拿几块,像拼积木一样攒出自己的L3。极狐、长安、奇瑞已经排队下单,华为当“军火商”,让车企去打仗。最精明的地方在于:谁家用ADS,谁就自动接入华为云,数据回流训练让算法越跑越快,强者恒强。于是“灵魂论”出现新剧本——车企可以保留灵魂,但灵魂得在华为的云端打坐。
当然,质疑声照旧:城区场景太复杂、道德算法无解、用户敢不敢用?靳玉志没打鸡血,只回一句:“复杂场景先交给高速,道德算法先交给法规,用户信心先交给时间。”华为的计划表上,2025年高速L3全国开通,2026年城区试点100城,2027年“规模放量”。三步走,把“宏大叙事”拆成“日更连载”,每天更新一集,观众自然追更。
对消费者来说,2027年意味着啥?可能你花30万买的新车,方向盘在特定路段会自动翻折收进仪表台,座椅自动后移10厘米,给你腾出iPad大的办公区;而你只需在系统提示时轻点刹车确认,保险、维修、责任全部由主机厂和华为联合兜底。那一刻,车不再是车,是“带轮子的包间”,司机变成“监工”,自动驾驶终于从“期货”变成“现货”。
L3从来不是技术秀,而是责任革命、数据革命、商业模式革命。华为把倒计时公开,等于告诉所有玩家:临门一脚已经摆好,谁还在后场倒脚,谁就会被直接罚下。2027年,方向盘会不会消失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那张“L3规模放量”的证书,只发给敢把责任写进合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