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 宣布L3级车型有条件准入获批

2025年9月29日 汽车资讯 11 阅读

“以前拼谁胆子大,现在拼谁扣分少。”9月27日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散场时,一位工程师的调侃把行业的新底色说透了——政策哨声响起,辅助驾驶正式从“野蛮开荒”进入“驾照考试”时代。当“车路云协同”被写进大会主题,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悄悄把指标细化到“误触发率≤1次/1000公里”,所有玩家忽然发现:赛道没变,但护栏立起来了,谁再“闭眼狂奔”,就要吃罚单。

 

第一波洗牌:安全成了“硬门槛”

 

过去,车企发布会最爱讲“解放双手”,台下却小声补一句“仅供参考”。新国标直接把“仅供参考”翻译成可量化的红线:系统失效后10秒内必须提示接管,接管成功率≥95%,车道偏离预警最晚触发点不得短于0.8米……每一条都能上测试场打分。以前做功能“有就行”,现在得“好用还不出错”。一位Tier1供应商透露,为了把误触发率压到千公里一次,他们重写了70%的决策代码,把“看见塑料袋就急刹”的bug回炉重造——这在去年还被排期排到2026,如今客户直接下通牒:达不到就换家。

第二波分化:车路云成“开卷答案”

 

政策给的方向很直白:单车智能不够,必须“上云借路”。大会现场,北京、苏州、无锡三地同步演示了“路侧补盲”场景:主车被大货车挡住视线,路侧激光雷达把红绿灯倒计时、斑马线行人速度提前5秒推到车端,系统像开了“透视挂”一样平稳减速。实测数据显示,有路侧单元加持的左转场景,碰撞风险下降82%。这意味着,同样算力、同样传感器,谁接入城市“云教练”,谁就天然多一双“天眼”。于是我们看到,上汽在深圳打包政府项目,小鹏把“云感知”做成订阅包,连一向“单打独斗”的哪吒也宣布2026年新车全系预留V2X接口——“含云量”开始像早年的“屏占比”一样,成为新车卖点。

 

第三波暗战:用户体验进入“微差时代”

 

门槛抬高、方向统一,留给车企秀肌肉的空间被压缩到“毫米级”。同样是车道保持,有的车能贴着锥桶绕行,有的车却“画龙”蹭线;同样是自动变道,有的车像老司机一气呵成,有的车犹犹豫豫错过路口。差距不再是谁多一颗激光雷达,而是控制软件的“细腻度”——油门刹车曲线是否像人脚、横向加速度是否让乘客不点头、仪表盘提示音是否恰到好处。一位用户调研主管笑称:“现在做智驾,得向按摩椅产品经理学习,把‘舒服’拆成37项指标。”当安全基线被政策拉齐,体验细节就成了品牌护城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比亚迪、吉利纷纷成立“人机共驾体验部”,把心理学博士请进汽车研究院。

谁在“合规”里跑得快,谁才能拿到L3船票

 

政策引路的目的不是扼杀创新,而是给L3级准入“暖场”。按照工信部路线图,2026年L3将开放高速场景,2027年允许城区试点,而拿到门票的前提,就是先通过“组合驾驶辅助”大考,安全指标、数据回传、云端监管一样不能少。换句话说,如今把L0-L2+做到极致且合规,才能在两年后直接“升舱”。于是,车企的KPI从“今年落地多少城NOA”悄悄变成“今年通过多少项安全认证”,研发经费也从“堆料”转向“堆测试里程”。

 

哨声已响,辅助驾驶赛道第一次有了“红绿灯”。有人抱怨“创新戴镣铐”,却忽略了一点:只有划清边界,才敢全力踩油门。车路云协同提供了“外脑”,量化安全要求给了“底线”,接下来比拼的就是谁在合法区间内把体验打磨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