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彻底清仓一家电车企业 预示电车的辉煌顶点可能就在此时

2025年9月29日 汽车资讯 9 阅读

比亚迪持仓归零。消息传回北京,一时间,顶点、拐点、终局之词铺天而来,仿佛电车赛道下一秒就要关灯拉闸。可当我翻出那份文件再细看,发现巴菲特卖掉的只是“一辆电车”,而不是“整条赛道”。市场却习惯性地把老人的每一次挥手,当成时代的谢幕。先别急着给电车写墓志铭,先想想他为什么十年前爱上比亚迪。

 

2008年,伯克希尔以8港元买入,彼时特斯拉还在仓库里手工拼装Roadster,比亚迪的镍钴电池被群嘲“续航短、怕冷、便宜货”。老头的逻辑简单粗暴——油价高企、碳排山雨欲来、中国需要“电动化”名片,而王传福能造出“带四个轮子的电池”。一句话,他赌的是“政策+成本”双拐点,而不是“续航破千、激光雷达、零百三秒”这些今天被津津乐道的指标。16年后,油价从147美元跌到80美元,电池成本却从每千瓦时1000美元降到60美元,政策补贴开始退坡,渗透率曲线却像开挂一样直冲60%。巴菲特的投资剧本,从“价值发现”走到“价值兑现”,落袋为安不过是按下了止盈键,而非看空键。

更关键的是,他卖的是“制造环节”,不是“能源革命”。伯克希尔今年最大手笔的新建仓,是西方石油和雪佛龙,合计加仓超百亿美元。很明显,老头对“油”本身没意见,他只是对“造车的利润率”失去了兴趣。电车产业越成熟,越像手机:规模爆炸、价格战血腥、技术迭代三年一代。比亚迪去年净利率不足4%,还不如银行活期加点理财;反观西方石油,自由现金流收益率飙到12%,还能回购加分红。资本家永远用脚投票:当“制造”卷成红海,他宁愿回到上游去卖铲子——哪怕卖的是石油这把“旧铲子”。

 

所以,被清仓的并非“电”,而是“整车泡沫”。再看大洋此岸,60%渗透率只是“量的顶点”,远未到“质的终局”。真正的下半场,才刚刚鸣哨:城市NOA、800V高压、固态电池、V2G车网互动……任何一项技术突破,都可能把现有估值模型撕碎重写。巴菲特不玩“技术赌桌”,他承认看不懂“城区智驾”和4D毫米波,于是把筹码让给更胆大的玩家。这就像他2016年清仓IBM,却错过云计算十年大牛——没人会因此嘲笑“股神老了”,他不过是守住“能力圈”罢了。

但对仍在牌局里的我们,“清仓”是一记及时的警钟。过去靠补贴、故事、PPT融资的“PPT造车”该散场了;未来能活下来的,要么像比亚迪一样把成本打到最低,要么像华为一样把体验做到最精,要么像宁德时代一样成为绕不开的基础设施。资本不再盲目给“市梦率”买单,用户也不再为“绿牌”额外掏三万。电车行业从“估值驱动”回归“现金流驱动”,从“增长优先”进入“利润优先”,这正是每个成熟产业必须经历的成人礼。

 

电车不会死,只是在褪去“神化”的光环,走向“常态化”的擂台。巴菲特的清仓,像一面后视镜,让我们看到来时的狂欢;但挡风玻璃外的路还很长,电池回收、充电网络、电网负荷、软件安全,新问题排着队等答案。历史不会简单剧终,它只是换幕。下一幕里,不再有“全员造富”的泡沫,却会有“真刀真枪”的技术战、成本战、服务战——而这场持久战,才配得上“工业革命”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