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电”车里卷,上汽大众为何还要为燃油车“续命”
“燃油车已死”的论调,在过去三年里被反复咀嚼,几乎成了行业政治正确。但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何理,却在一次专访里给出了相反判断:燃油车市占率下滑正在“企稳”,这不是回光返照,而是常态化存在。一句话,油车不会死,只是换了个活法。
一、50%的“沉默多数”:被忽视的基盘
新能源车月销渗透率已冲破40%,镁光灯全部打在“三电”上,似乎剩下60%的盘子都在举手投降。何理提醒记者注意一个细节:把混动、增程剔除后,纯燃油仍占半壁江山,且集中在三四线及广袤县域。那里没有凌晨排队的充电桩,也没有“电池终身质保”的4S店,只有一条跑了十年的国道和会修化油器的老师傅。补能五分钟、保值率三年坚挺、维修不进县城,这些“土需求”拼成一张巨大的底牌,被舆论场选择性遗忘,却真实支撑着年销千万辆的基本盘。上汽大众要做的,就是继续为这张底牌“续芯片”——让油车也能联网、OTA、说方言。
二、EA888第五代:把“老心脏”装进智能时代
“油车不智能”是新能源阵营最锋利的标签。何理的回应简单粗暴:把电子电气架构全面刷新。今年上市的途昂Pro,搭载第五代EA888,功率提至200kW,油耗却降到7L/100km以下;更关键的是,它同步接入MQB Evo平台,带宽从500K提升到2M,足以驱动L2+级辅助驾驶、双8155座舱芯片和五屏联动。过去,发动机是“机械孤岛”,现在它学会说CAN-FD总线语言,与摄像头、雷达、域控制器实时对话。油车也能整车OTA,48小时内推送一套新换挡曲线,这在五年前是大众集团旗舰电动车的专属剧本。何理把这种打法叫“油电同智”——不让燃油车成为智能化弃子,而用技术平权留住那批“既要机械素质又要数字体验”的摇摆派。
三、消费理性回归:尝鲜之后,钱包说话
2021年,不少首批纯电车主在二手车市场被“腰斩价”教育;2023年,电池原材料过山车又让消费者见识到“保险拒保、换电池等于半台车”的残酷。何理观察到,2024年进店客户开始主动算起全生命周期账:三年保值率、年度保险、电池衰减、长途补能时间,全部折算进TVO。算下来,15万元级燃油车五年使用成本比同级纯电低出2.3万元。理性浪潮下,“电车光环”让位于“成本确定性”。上汽大众顺势推出“保值回购”计划:三年至高80%回购,燃油车也能像理财一样签对赌协议,一举把客户最后的犹豫打掉。
四、油电同进:不是保守,而是对冲
行业习惯用“路线之争”制造对立,何理却更愿意谈“组合对冲”。上汽大众的产品矩阵里,ID.家族负责抢占一线绿牌红利;燃油车则守住基盘、贡献现金流,同时为插电混动提供规模平摊成本。三条技术路线共享一颗“智慧心脏”——统一电子架构、统一软件中间件、统一云端数据湖。换句话说,发动机与电池包在工厂末端才分道扬镳,前期研发、采购、验证全部复用。规模效应被放大,单车研发成本下降12%,零部件通用化率提升至75%。
何理在采访最后抛出一句话:如果燃油车能做到低油耗、高智能、高保值,它就有继续存在的权利。市场不会缅怀技术,只会奖励体验。当行业在“100%纯电”赛道上卷配置、卷价格时,上汽大众反其道而行——把发动机压榨出更高热效率,把OTA塞进机械心脏,把保值率写进销售合同。油车或许不再是主角,但它依然可以是舞台上最会抢戏的配角。56%的渗透率也好,50%的份额也罢,数字只是结果;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企业愿不愿意为“沉默多数”继续投入资源,把老技术做出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