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合资协议签署 组建捷达品牌公司: 成都地方资本入局
- 汽车资讯
- 5天前
- 21热度
8月28日晚,成都车展前夜,一份低调的签字仪式,把“捷达”两个字推到了舞台中央。大众汽车集团、一汽集团、成都经开区共同落笔,《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正式生效。三方将依托一汽大众成都工厂,引入本地资本,组建一家独立运营的“捷达品牌新公司”。消息一出,不少准备买人生第一辆车的年轻人,以及正琢磨新能源赛道的投资者,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个曾经代表“皮实耐用”的国民品牌。
新公司到底新在哪
-
股权结构:大众、一汽仍是技术靠山,但真正的新变量是“成都地方资本”。虽然官方暂未点名投资方,但熟悉西南汽车产业链的人都猜得到——大概率是成都本地国资或产业基金。地方资本入局,意味着捷达将深度绑定川渝地区的电池、电机、软件供应链,成本有望进一步打下来。
-
运营模式:捷达依旧是大众集团旗下的子品牌,但不再是“一汽-大众销售事业部”里的一个序列,而是独立法人。未来它将像奥迪中国、保时捷中国那样,拥有自己的董事会、财务、采购体系,决策更快,打法更灵活。
-
产品节奏:官方给出明确 KIP——2028 年前推出 4 款入门级新能源车型。注意,是“入门”,但配置并不“入门”:大众 MEB-Lite 平台、L2+ 级 ADAS、车联网 OTA 都将下放。翻译给普通消费者听:10 万元左右就能买到挂着 VW 基因的纯电 SUV,还带车道保持和语音助手。
对用户的实际好处
价格:独立公司能把营销、渠道、供应链重新梳理,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可能变成终端优惠。参考目前 VA3、VS5 的定价策略,未来纯电版 VS7 很可能把起售价压在 10 万元以内。
服务:成都工厂产能富余,零部件本地化率提高,维修成本和等待时间都会下降。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车主,保养一次可能比去大众 4S 店省 200 元。
保值:大众背书+地方国资托底,残值体系会比同价位的新势力更稳。打算三五年换车的人,可以把捷达纯电放进候选清单了。
对产业的意义
出口桥头堡:协议里藏着一句“以中亚为起点,开拓海外市场”。成都中欧班列 15 天就能到哈萨克斯坦,物流比海运快一倍,关税比整车出口低。捷达牌电车如果在中亚卖 1.5 万美元,依旧有利润。
供应链红利:四川已聚集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电池巨头,新公司近水楼台。未来不排除把磷酸铁锂电池、功率半导体、智能座舱硬件全部做成“成都造”,再反向供应大众全球工厂。
总之,捷达的独立,不只是品牌升级,更是一次“大众技术+中国成本+地方资源”的三方实验。如果你预算 10 万元想买辆靠谱电车,或者想押注新能源供应链的下一个风口,可以尝试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