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高管罕见“开炮” 点名小米汽车“算错数” 是技术洁癖还是地位保卫战

2025年9月15日 汽车资讯 28 阅读

一向以“少说多做”著称的丰田,最近竟在社交媒体上“炮轰”同行。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赵东,在微博公开点名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直言其“发明概念还算错数”,矛头直指小米SU7发布会上高调宣传的“轮轴比”。

 

一、“轮轴比”是什么?为何踩中丰田“雷点”

 

在小米SU7的发布会上,雷军用“轮轴比”概念强调车辆视觉协调:轴距除以车轮直径,数值越大,车轮越饱满、车身越修长。这一“新词”迅速出圈,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黄金比例”。但在赵东看来,这属于“生造概念”:一方面,该比值并非行业通用标准;另一方面,小米给出的计算方式存在“分子分母同比例放大”的数学漏洞,导致“比例好看”却“不严谨”。丰田素来以“技术严谨”著称,从发动机热效率到混动行星齿轮,每项数据都经反复验证,“发明概念”式的营销,恰好踩中其“技术洁癖”雷点。

二、丰田为何“忍不住” 技术保守VS营销出圈

 

丰田的“少言寡语”是行业标签:产品说话、数据说话、用户口碑说话。但这一次,高管罕见“开炮”,暴露出传统巨头对新势力营销逻辑的不适应。过去,车企宣传离不开“马力、扭矩、风阻系数”等硬指标;如今,新势力为抢占用户注意力,不断创造“新词”:轮轴比、得房率、座舱“零重力”……这些概念通俗易懂,易于病毒式传播,却常被传统工程师视为“投机取巧”。赵东的批评,本质是两种话语体系的碰撞:一边追求“严谨技术”,一边追求“用户可感知”。在流量时代,后者显然更占上风,于是“技术派”罕见发声,试图“拨乱反正”。

 

三、小米的“算盘”:概念先行还是误导消费者

小米汽车回应质疑时强调:“轮轴比”并非硬指标,而是“美学参考”,目的是让用户直观感受车身比例。这套逻辑并不陌生:手机行业,雷军曾用“像素密度”“全面屏”重塑用户认知;家电行业,用“得房率”形容洗衣机内筒容量。将复杂参数转化为“可感知语言”,是小米擅长的“降维表达”。但汽车不同于手机,安全、操控、耐久每一项都需严谨验证,生造概念若缺乏数据支撑,易被贴上“营销大于技术”标签。此次“算错数”风波,恰给小米敲响警钟:出圈可以,但别出格。

四、行业“吃瓜”:技术派与流量派的“暗战”

 

丰田高管“开炮”后,舆论场迅速分化:技术派力挺丰田:“轮轴比确实不严谨,新势力别拿手机那套忽悠消费者”;流量派支持小米:“概念无罪,能让用户秒懂就是本事”;吃瓜群众则看热闹:“原来轴距还能这么玩,又学到一个装X新词”。暗战背后,是汽车行业“话语权”的转移:传统巨头拥有技术定义权,新势力掌握用户注意力。前者担心“严谨被娱乐化”,后者焦虑“酒香也怕巷子深”。此次风波,不过是两种权力的一次“正面刚”。

 

五、技术派与流量派的“和解”之路

汽车行业的未来,既不是“技术至上”的独角戏,也不是“概念狂欢”的嘉年华,而是“硬技术+软表达”的双轮驱动。传统巨头需学习“用户语言”,用可感知方式传递技术价值;新势力则需建立“技术护城河”,避免概念创新沦为“文字游戏”。正如丰田在混动领域“深耕三十年”的耐心,也如小米在智能生态“万物互联”的想象力,两者结合,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技术+体验”完整答案。

丰田高管“点名”小米,看似一场“口水仗”,实则是一次“行业自我净化”:提醒所有玩家——概念可以出圈,但别踩技术红线;营销可以花哨,但别误导用户。下一次,再听到“轮轴比”“得房率”这类新词,不妨多问一句:“背后数据是什么?实测如何?” 让概念归概念,让技术归技术。毕竟,汽车不是手机,它承载的是生命安全,也是产业尊严。愿技术派与流量派早日“和解”,让“好技术”被看见,让“好概念”有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