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汽车“启境”即将发布

2025年9月18日 汽车资讯 18 阅读

广汽和华为这场传了两年多的“绯闻”,终于把证领了。没有“鸿蒙智行”的暧昧,也没有“甲方乙方”的客套,这一次,双方直接成立了一个新品牌“启境”将发布,产品定位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据悉,此次合作中广汽与华为的合作关系并非如此前的“鸿蒙智行”一般,亦非纯粹供应商关系。

 

“启境”之所以值得写,不是因为它又多了一个高端智能新能源标签,而是它第一次让两家巨头把“灵魂”和“肉身”同时放进同一个摇篮。过去华为跟车企合作,像顶级婚介所:你出车,我出系统,搭伙过日子,房产证写两个人名,却各睡各的卧室。这一次,广汽把底盘、工厂、资质一股脑儿搬进新家,华为把芯片、OS、云、营销甚至门店都带上,连存折都交了。婚姻里最怕的“算清楚”,被他们用一句“别算了,都是孩子的”轻轻化解。于是,中国汽车圈出现了第一起“不分你我,只分胜负”的联合。

广汽埃安去年卖了48万辆,单车均价却从23万滑到17万,利润薄得像广式肠粉;华为车BU三年烧掉130亿,HI模式落地三家,销量却赶不上Mate60两周的预售。一个缺“溢价故事”,一个缺“落地场景”,继续各玩各的,只能一起卷死。于是双方发现:与其反复谈恋爱,不如直接造娃——孩子才是未来20年的现金流。品牌独立,股权对半,广汽负责“生”,华为负责“养”,销量破百万之前不分红,先把市值做大,再谈谁多谁少。算盘打得精,但算盘珠子终于往同一个方向滚。

 

“启境”到底新在哪?不是800V,不是激光雷达,也不是鸿蒙座舱——这些已经成了30万级新车的“自来水”。真正的杀招藏在组织流程里:华为派出一个“混合编制”团队,常驻广汽研究院,从需求定义阶段就坐在工程师对面,把通常的“黑盒对接”变成“白盒共写”。过去车企给供应商发RFQ(报价邀请函),现在双方一起写PRD(产品需求文档)。更夸张的是,华为把芯片路标、OS迭代节奏甚至门店排期都向广汽敞开,相当于把“底牌”摊在桌上。作为交换,广汽把EE架构的“根权限”交出,允许华为在底盘控制域里“写脚本”。总之,以前华为是“插U盘”,现在直接“拆主板”。这种深度,比“灵魂论”时期的博弈更赤裸,也更性感。

用户能得到什么?举个小细节。传统车机升级,要先做台架测试、冬季标定、夏季耐久,一趟流程9个月。在“启境”,华为把云仿真平台搬给广汽,冬季测试用“数字寒带”,耐久跑“云里程”,OTA验证周期被砍到10周。这意味着,你今年3月吐槽“座椅按摩力度像猫挠”,6月OTA就可能收到“泰式重锤”版本。再举个例子:华为门店的“智慧选车”大屏,过去只能展示鸿蒙生态,现在可以把广汽的产线摄像头实时接进来,用户下单那一刻,就能看到自己的车正在总装线上扭螺丝——情绪价值瞬间拉满。高端感不再靠“Nappa真皮+宝华韦健”,而是“我的车在出生,我就陪产”。

 

过去三十年,中国汽车产业信奉“市场换技术”,结果技术没换到,市场差点被换走。后来新势力崛起,又陷入“PPT融资—烧钱—上市—再烧钱”的循环。如今“启境”把故事讲成“技术+制造”双向奔赴,资本听懂了,股市先用脚投票:消息放出当天,广汽港股涨停,华为供应链集体跟涨。资本市场罕见地用真金白银为一次“深度合作”而非“单点突破”鼓掌。这意味着,中国汽车终于走出“灵魂归属”的口水战,进入“谁行谁上”的实操赛。以后大家比的不再是“谁更像特斯拉”,而是“谁能第一个把华为inside开进欧洲腹地”。

所以,“启境”不只是一款车,也不只是一个新品牌,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旧时代的分手信。广汽把“硬件定义权”交出去,华为把“软件封闭墙”拆下来,双方一起证明深度合作不是谁吞并谁,而是共同制造一个更大的“我们”。当第一辆“启境”驶下广汽智联生产线,它像漩涡,也像星门,提醒所有围观者中国汽车终于学会不再内耗,而是手牵手,去抢世界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