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超70款新车集中上市 品牌争抢政策窗口期 市场竞争白热化

2025年9月25日 汽车资讯 6 阅读

每年9月,车企都会把“金九银十”挂嘴边,像念咒。今年咒语升级——70多款新车在30天内倾泻而出,平均一天两款,比奶茶店上新的速度还夸张。可别再被“消费季”这个词骗了,这不是请客吃饭,是集体赶考:考场铃声就是“政策倒计时”,监考老师是“不断萎缩的购买力”,不及格的代价是直接退出下一学年。于是,所有品牌都拿出压箱底的卷面技巧:增程、激光雷达、8295芯片、800V高压、后排彩电……能写的全写,写不下的加附页。试卷交得越早,越能抢到补贴、绿牌、免购置税的最后一波红利。9月,不再是丰收季,而是“逃生舱”发射窗口。

 

补贴战:政策窗口期=“续命血浆”

 

当技术参数卷到3秒级零百、140kWh电池,消费者早已麻木。于是大家开始卷“名字”:动物系、星系、武器系、咖啡系轮番上场,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在朋友圈打出这行字时不尴尬。别小看“社交货币”,它决定姑娘愿不愿意在自拍里露出方向盘。技术同质化时代,名字就是第一生产力。

渠道战:经销商“反水”=“暗礁”

 

新车潮水般涌向终端,4S店却高兴不起来:库存系数飙到2.2,意味着即使厂家立刻停产,店里还得卖两个半月。过去经销商是“蓄水池”,现在成了“蓄洪区”。为了完成任务拿返利,只能亏本甩卖,甚至把刚上市的新车优惠三万。价格体系一夜崩塌,品牌溢价像雪崩。厂家一边在发布会上喊“高端化”,一边在群里发“限时员工内购价”,魔幻现实主义照进车库。

 

数据告诉你:8月国内乘用车零售同比仅增2%,环比还跌了9%。新车越多,观众越少,像春晚请一堆明星,收视率却年年下滑。问题不在供给,而在需求——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买车,三不主义席卷一线城市。车企拼命上新,就像在一间已经吃饱的餐厅里继续加菜,结果只能是剩下一桌昂贵剩菜。
更尴尬的是,技术迭代太快,二手车价直接“膝盖斩”。去年20万买的新能源,今年12万没人收,老车主成了“韭菜标本”。潜在买家一看,干脆再等等,明年说不定9万。于是市场陷入“越等越跌、越跌越等”的死循环。新车发布会越热闹,老车主越沉默,品牌口碑像沙堡,一碰就塌。

政策退坡那天,才是真正的“裸泳检测”。没有技术护城河、只靠补贴续命的品牌,将第一时间被潮汐卷走。留下的,要么是能把电池成本打到0.4元/Wh以下、用规模换利润的头号玩家;要么是精准切中细分场景、让用户愿意多掏两万买“情绪价值”的小而美。中间那批“高不成低不就”的,会发现自己辛苦一年,只是帮电池厂、芯片厂打了工。

 

对消费者而言,9月确实是“买方市场”,但别被“限时”吓到。政策退出后,价格战只会更狠——届时没有补贴兜底,厂家必须靠真金白银的降价换销量。等得起,就再等等;等不起,记得握紧三点:选保有量大的、选售后网点多的、选二手残率相对好看的。别让“尝鲜”变成“先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