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自动驾驶标准制定,推动”车路云一体化”

2025年10月17日 汽车资讯 13 阅读

车路云一体化,正让开车变简单​

 

“上次开高速,辅助驾驶突然‘走神’没识别到施工牌,吓出一身冷汗。”​老司机李姐的吐槽,说出了很多人对自动驾驶的顾虑。但最近刷到工信部要加快制定自动驾驶安全标准的消息,她悬着的心踏实了不少:“以后这些‘聪明车’有了统一规矩,开车肯定更放心。”​10月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信部明确放出信号:要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的强制性国标研制,还要推进 “车路云一体化” 发展。这可不是空话 —— 杭州的学子已经坐上了自动驾驶接驳车,重庆的智能公路能提前 5 秒预警风险。这些变化告诉我们:那个 “车自己会开、路自己会指挥” 的时代,正在悄悄走来。​

现在市面上的自动驾驶功能五花八门:有的叫 “领航辅助”,有的叫 “自动泊车”,但各家的技术水平、安全边界都不一样。就像不同品牌的手机充电口不通用,有的车能识别雪糕筒,有的却会 “视而不见”;有的车在暴雨天能稳住,有的一遇积水就 “罢工”。没有统一标准,不仅消费者不敢用,车企也容易 “野蛮生长”。​工信部这次要搞的 “强制性国标”,就是给自动驾驶划条 “安全红线”。比如正在征求意见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就明确规定了 L2 级辅助驾驶得能精准识别突发路况,遇到施工区域必须提前减速预警。以后不管是特斯拉还是问界,只要敢叫 “自动驾驶”,就得过这道 “安全关”。​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事。以后买车不用再对着参数表犯愁,只要看到 “符合国标” 的标识,就知道这套系统的安全底线有保障。就像买食品要看 “QS 标志”,买智能车也能靠标准 “避坑”。​如果说标准是 “安全锁”,那 “车路云一体化” 就是让自动驾驶变聪明的 “智慧大脑”。​别被这个专业名词唬住,其实它就是 “聪明的车 + 智慧的路 + 强大的云” 的组合。以前的自动驾驶只靠车自己 “看路”,就像蒙着眼睛开车,遇到转弯盲区、突发横穿马路的行人,很容易反应不过来。现在有了“智慧路” 帮忙,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杭州连接西站和北航校园的接驳线上,这事儿已经成真。路边的摄像头和激光雷达能扫到 200 米内的所有动静,连藏在货车后面的自行车都能看清。这些信息会实时传到云端 “大脑”,再立刻发给自动驾驶接驳车:“前方 30 米有行人,该减速了!” 靠着这套系统,车辆能提前规划最优路线,一路绿灯不堵车,学生们从车站到校园的时间直接省了一半。​重庆的智能公路更厉害。50 公里长的道路上布满了传感器,能提前 5 秒给车辆发预警,比如 “前方路口有闯红灯的电动车”“右侧车道有障碍物”。数据显示,有了这套系统,事故率直接降低了 15%。这哪是“路”啊,简直是给车配了个“全职安全员”。

 

为什么必须加快制定“标准”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统一的交通规则和红绿灯,马路会乱成什么样子?同样的道理,在“车路云一体化”的世界里,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陷入“鸡同鸭讲”的混乱。它要确保A公司生产的车,能读懂B公司建设的智慧路灯发出的信号,也能和C公司的云端平台顺畅对话。它要规定什么样的数据必须加密,什么样的预警信息必须毫秒级响应,确保整个系统安全可靠。有了统一标准,车企、技术公司、政府部门才能放心大胆地投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让整个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制定标准,就是在为未来智能交通的“高速公路”铺设统一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