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保时捷梦”,车主们买账了吗?
18万车主用脚投票:从抢订到退车,差在哪?
“2.78 秒破百,比保时捷还快!”2024 年小米 SU7 发布会上,雷军举起话筒时的激动,让不少人记住了他的 “保时捷梦”。从外观被戏称为 “保时米”,到请保时捷团队调校底盘,小米汽车处处透着对高端性能的向往。可短短一年多,市场画风陡转:SU7 周销量从 2.8 万跌至 0.47 万,二手车保值率跌破 55%,连加价抢车的车主都在亏几千块转手。雷军的豪车梦,车主们到底买不买账?

车主们确实为 “保时捷平替” 掏了钱
2024 年 3 月 SU7 上市时,24 小时就抢了 8.8 万订单,核心吸引力就是 “用红米价格买保时捷体验”。外观上,流体曲面车身、低趴姿态,配上酷似保时捷的贯穿尾灯,停在路边常被路人问 “这是百万豪车吧?”;性能更戳中年轻人:V6s 电机转速飙到 21000 转,零百加速比保时捷 Taycan 还快 0.2 秒,周末去山路跑一圈,推背感能刷满朋友圈。更关键的是价格 “接地气”。同性能的保时捷 Taycan 要 110 万起,小米 SU7 只要 21.59 万,还标配空气悬挂、AR-HUD 这些豪车配置。浙江一位车主算过账:“以前想体验跑车性能得攒十年钱,现在首付 6 万就能开上,就算被调侃‘保时米’也乐意。” 上市头一年交付 13.5 万辆,其中 40% 是冲着雷军 “高端平权” 理念来的米粉。
“梦碎”的伏笔,早藏在“模仿”与“原创”的缝隙里
雷军总说 “向保时捷学习不是抄袭”,可车主们很快发现,这场 “学习” 有点浮于表面。最典型的是 SU7 Ultra 的碳纤维机盖,宣传时说能 “导流散热”,实际拆开一看,风道是封死的,只比普通机盖轻 1.3 公斤,4.2 万的选装费花得像交了 “智商税”,几百车主集体维权要退车。更尴尬的是 “性能缩水”:2025 年 5 月一次 OTA 更新,直接把 SU7 Ultra 的 1548 马力砍到 900 马力,当初冲着 “世界最快四门车” 买单的车主怒了:“这不就是花钱买阉割版?”

“高端梦” 与 “性价比基因” 的撕裂
雷军想靠 SU7 冲击高端,可小米的 “低价惯性” 让高端体验打了折。比如售后网点跟不上销量,全国 14 个省份没有维修点,车坏了要等 23 天才能修,有车主吐槽 “修车的时间比开车还长”;品控更是 “过山车”:中国汽车质量网 2025 年一季度榜单里,SU7 以 239 分垫底,比行业均值差了 56 分,投诉集中在漆面橘皮纹、电子故障这些 “小毛病”,可就是这些细节,恰恰是保时捷车主最在意的品质感。更致命的是 “高端定位” 与用户需求脱节。雷军对标保时捷造轿跑,可 50 万级的 SU7 Ultra 连后排空调独立控制都没有,而同价位的问界 M9 早配齐了后排娱乐屏和按摩座椅。有车主笑称:“保时捷车主后排坐的是客户,小米车主后排坐的是娃,谁会为了‘赛道性能’牺牲带娃的舒适性?”2025 年 9 月,SU7 Ultra 单月只卖了 95 辆,彻底暴露高端市场的水土不服。
SU7上市后创下业界纪录的订单量,证明了这个定位确实击中了部分消费者的心。但长期考验才刚刚开始。品控能否经得起时间检验?售后服务能否跟上销量增长?二手保值率会如何?这些才是决定“保时捷梦”能走多远的关键。在传统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缓慢的当下,市场确实存在一个空白地带——既有豪华感,又价格亲民的电动轿车。对小米用户而言,汽车作为“最大的智能终端”,与现有生态的联动本身就是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