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展示”芯长征”工程,攻关芯片国产化

2025年10月22日 汽车资讯 6 阅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关键的“大脑”大多来自海外。行业里的人都还记得前些年的“芯片荒”,就像一段突然断供的航程,让整个行业意识到,这条供应链虽然高效,却也脆弱。把如此核心的部分寄托于远方,总让人心里有些没底。这大概就是北汽启动“芯长征”最朴素的初衷——一场不得不为的跋涉,只为把发展的方向盘,更稳地握在自己手里。

进口芯片的坑,车企和车主都怕了​

 

很多人觉得 “进口的就是好的”,但在汽车芯片这个领域,“依赖进口” 早就成了悬在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坑苦了车企也折腾了车主。​最直接的就是 “缺芯停产” 的噩梦。2021 年全球汽车 “缺芯” 危机时,不少车企生产线停摆,有的车主订车后等了半年都提不到车,就是因为国外芯片厂产能跟不上。北汽当时也受了影响,某款热门车型的交付周期从 1 个月拉长到 3 个月,不少意向客户都被 “等不起” 劝退了。​

 

更头疼的是 “溢价和被动”。进口芯片不仅价格高,还得看别人脸色。比如一颗用于智能座舱的进口芯片,成本可能比国产同类产品高 30%,而且交货期说变就变,车企根本没法稳定规划生产。对车主来说,这些成本最终都会摊到车价里,而且一旦芯片出问题,维修换件还得等国外寄过来,耽误事又费钱。​还有安全隐患。汽车芯片关系到行驶安全,要是依赖进口,万一遇到技术封锁或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就像北汽研究总院的专家说的:“核心技术握在别人手里,就像开车时方向盘被别人攥着,永远不踏实。” 这也是 “芯长征” 工程最核心的意义 —— 把产业链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北汽的“合纵连横”套路太聪明​

 

搞芯片不是造汽车,光靠车企自己不行。北汽的 “芯长征” 没走 “单打独斗” 的弯路,而是拉上了一群国产芯片 “队友”,从设计到装车形成了 “一条龙” 攻坚。​

 

找对伙伴,从“能用”到“好用”

北汽很清楚,芯片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先从 “成熟领域” 突破,和有实力的国产芯片企业深度绑定。比如和国芯科技的合作,早在 2024 年就开始了,北汽首款 UWB 控制器(用来实现无钥匙进入的核心部件)就用上了国芯的车规安全芯片,而且已经大规模量产了。​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 “买芯片”,而是从设计阶段就一起琢磨:北汽告诉芯片厂 “我们的车需要什么样的性能、能承受多少温度震动”,芯片厂根据需求定制开发,这样造出来的芯片不仅符合车规标准,还能和整车系统完美匹配。就像老杨的车,那颗国产车身控制芯片,经过了 – 40℃到 85℃的极端环境测试,比进口芯片的适配性还要好。​

 

建合资公司,啃下 “硬骨头”​

 

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高端芯片,北汽干脆 “组队打怪”。2025 年初,北汽和英国 Imagination 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专门研发自动驾驶应用处理器和智能座舱芯片。这家公司能拿到 Imagination 的 GPU 和神经网络加速器 IP 授权,再结合北汽的整车需求做定制,相当于站在 “巨人的肩膀上” 搞创新,既能缩短研发周期,又能保证技术水准。​

 

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不用从零开始研发底层技术,能快速推出符合高端车型需求的芯片。比如他们正在研发的智能座舱芯片,支持多屏交互和语音唤醒,未来装在北汽的高端车型上,不仅反应速度更快,成本还能比用进口芯片降低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