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小鹏、小米,谁的“老司机”更懂中国路况?
城市通勤:华为稳准狠,小鹏懂变通早高峰的市区路,堪称智驾系统的 “第一关”—— 加塞、闯红灯、无保护左转,考验的是反应速度和决策智慧。华为 ADS 3.0 在这方面堪称 “老江湖”。它靠 1 颗激光雷达 + 3 颗 4D 毫米波雷达的 “豪华配置”,能提前识别 500 米内的突发情况。有车主实测,在广州天河路堵车时,前车急刹后车又突然加塞,系统 0.3 秒就做出了 “点刹减速 + 保持车距” 的反应,比人类司机还快半拍。更贴心的是 “车位到车位” 全场景功能,从小区地库出发,到公司停车场停稳,全程不用自己动手,连商场复杂的立体车库都能精准停入,误差不到 5 厘米。

小鹏 XNGP 则胜在 “本土化覆盖广”。它的城市 NOA 已经铺满全国 90% 的城市道路,连三四线城市的老街区都能应对。在无保护左转这个 “老大难” 场景里,小鹏的成功率高达 92%—— 遇到对向车流,它会像老司机一样 “预判”:如果对方车速慢就果断通过,要是有大车过来就耐心等待,不会像有些系统那样要么过于激进要么畏缩不前。不过在窄路会车时,它偶尔会显得犹豫,需要司机接手调整。
小米HAD2.0作为后起之秀,在常规城市路况下表现合格,能稳稳跟车、识别红绿灯,但遇到 “外卖小哥突然横穿马路” 这类极端场景,反应会慢半拍。好在它更新勤快,每月一次 OTA 升级,不少车主反馈 “上个月还搞不定的施工路段,这个月就顺畅通过了”。
本土化创新
在中国特殊的道路环境中,本土化创新成为制胜关键。小鹏的AR-HUD黑科技。小鹏与华为合作的AR-HUD技术,是本土化创新的典范。这套系统能将导航路线直接“画”在真实道路上,在岔路口还会给错误方向打上红色叉号,大大降低了走错路的概率。针对中国特色的“鬼探头”场景,它能提前预警并显示安全通过路径。

华为的“无图”全国覆盖
华为在2024年2月就率先实现了全国338个城市全覆盖的无图NCA,开创了行业先河。这意味着即使没有高精地图覆盖的偏远地区,华为的智能驾驶也能正常工作,这对幅员辽阔的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数据驱动的快速迭代。小鹏凭借其强大的数据能力和迭代速度,实现了平均2周一次的体验升级周期,远超行业水平。这种快速迭代能力,使其能迅速适应中国复杂多变的路况特点。
安全是试金石
2025年3月,一起小米SU7在ADAS开启状态下的致命事故,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所有智能驾驶系统都仍是L2级辅助驾驶,必须全程人工监管。懂车帝的测试显示,在遇到夜间施工避让、紧急车道识别、隧道事故等危险场景时,各系统的表现参差不齐。例如,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在暴雨、逆光条件下误判率飙升,反而不如纯视觉方案稳定。这也提醒消费者,面对车企的营销话术,保持理性认知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