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丰田联合开发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系统 已启动原型试制

2025年9月23日 汽车资讯 18 阅读

6月的慕尼黑,宝马把一台蒙着伪装的iX5悄悄开进试车场,车前盖下不再是标志性的直列六缸,而是一叠比教科书还薄的金属板,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电堆。几乎同一时间,丰田爱知县车间里,同一套电堆被装进全新皇冠的骨架,双方工程师隔着屏幕互相比划OK。官方通稿只有一句话:“原型试制启动,三年后全球投放。”没有炫目的PPT,没有领导合影,却像给纯电狂热的当下,猛地按下了一颗“氢暂停键”。十年前,宝马把氢燃料内燃机塞进7系,丰田把Mirai开进东京车展,两家各玩各的;十年后他们终于发现谁先撑到终点,取决于谁先放下“我比你更懂氢”的执念。

氢燃料电池贵,贵在三大件:膜电极、双极板、储氢罐。第二代技术时代,宝马单打独斗,一台车光堆芯成本就顶半台X5;丰田更惨,Mirai十年累计卖出不到两万,单台摊销研发费高达200万日元。市场端没规模,采购端就没议价权,越卖越赔。于是“老对手”学会了“老办法”——平台共享:丰田拿出2026年固态氢罐的专利,换热效率提升18%,重量却轻了15公斤;宝马贡献第五代eDrive电机和“巴伐利亚钣金”,把电堆封装体积压到与V8发动机同尺寸,直接塞进现有CLAR后驱车架,省去百亿平台改造费。双方约定:谁也别嫌谁保守,成本降50%之前,不内卷品牌溢价。一句话,氢燃料要想活下去,先得学会“过日子”。

 

纯电派嘲笑氢燃料“脱裤子放屁”,其实第三代系统最大的敌人正是“电”本身。为了不被锂电池甩太远,宝马丰田做了两次“折中”:先把电池容量砍到6kWh,只为峰值功率兜底,日常巡航全靠电堆直驱,省掉70%的DC转换损耗;再把储氢压力从70MPa提到100MPa,却用铝合金内衬+碳纤维缠绕,让罐壁薄了0.8毫米,续航硬是抬到800公里。工程师私下调侃:“我们不做氢车里的特斯拉,只想做电动爹的‘备胎’。”听起来心酸,却是现实,氢燃料暂时当不了主角,那就先当好“长途外挂”,把补能时间压回5分钟,让高速服务区的排队充电桩少几辆“焦虑的电车”。

宝马给出的答案是:先租不卖。2027年,首批5000台iX5 Hydrogen面向欧洲企业客户长租,月租金1299欧元,包氢、包养、包残值,用户只负责加油,哦不,加氢。丰田更直接,把第三代电堆优先塞进柯斯达氢巴,跑东京机场线,政府补贴一公里折合1.2元人民币,跑满20万公里就能回本。私家市场?两家默契地按下暂停键:等到2028年固态储氢拿到UN认证,再把价格压到5万欧元区间,才向个人用户敞开大门。换句话说,氢燃料的“第三把火”先烧B端,让出租车、物流车、政府巴士当“小白鼠”,把规模跑起来,再把故事讲给周末去滑雪的中产家庭。毕竟谁也不愿意当第一批“氢烈士”,但谁都愿意坐别人已经验证过的“氢顺风车”。

宝马研发总监曾把氢燃料比作“登山者的氧气瓶”,平时用不着,真到海拔5000米,一口就能救命。三年后,当这台联合开发的第三代氢车真正上路,它大概率不会出现在你家的地下车库,而是停在高速服务区的加氢岛,旁边立着“5分钟800公里”的蓝牌子。你开着电动车,节假日依旧排队40分钟等快充,一抬头,看见它悄无声息地加满氢,扬长而去。那一刻你会明白:氢与电从来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把“长途自由”重新还给人类。宝马和丰田的握手,也不是为了颠覆谁,只是给焦虑的电动时代,留一条不那么焦虑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