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欧洲CEO谢谦在意大利公开演讲透露 计划将欧洲市场销量达到8万辆

2025年9月30日 汽车资讯 2 阅读

东风欧洲CEO谢谦话音刚落——“2025年销量翻两番,2026年守住8万辆”,台下亚平宁媒体的笔尖集体打滑:8万是什么概念?相当于阿尔法·罗密欧去年全欧销量的六成,也相当于比亚迪2023年出海头十二个月的总和。把这个数字写进PPT只需三秒,真正让人好奇的是:迟到二十年的东风,凭什么在欧洲燃油车的“祖坟”上点香?

 

当比亚迪用纯电掀桌子、奇瑞用油车价格战补刀,东风却选了第三条路——“混动+商用”双线渗透。混动卡位:2025年前导车型eπ 03,欧洲标定版纯电续航125km,综合续航破千,刚好卡在欧盟对“低排放车”的补贴红线——50g/km以下,用户一次性拿5000欧元返现。价格带定在2.8万欧元,比丰田RAV4插混低4000欧,比大众途观PHEV低5500欧。补贴后裸价直接掉进2万区间,与韩系燃油SUV同价,先把“省下的油钱”一次性折现给消费者。

 

商用兜底:同期导入的轻客M-Hero EU,车长5.3米,却做欧标3.5吨驾照就能开,后桥电机+柴油机增程,综合油耗7.1L/100km,比同级柴油福特Transit省1.5L。欧洲快递最后一英里正缺“能进城、不限行”的新能源货车,M-Hero EU把TVO算给B2B客户:三年油费+路税+保险,比柴油版省出1.2万欧元——正好抵半辆新车。东风的算盘很精:C端用混动“薅补贴”,B端用商用“吃路权”,两条赛道都不跟比亚迪硬碰纯电,也避开奇瑞的“低价燃油车”红海,把8万辆拆成5万私家+3万商用,看上去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欧洲把中国车企当“狼”,却对中国供应链当“药”。东风顺势把“中国心脏+欧洲外衣”做成卖点:电池仍用宁德时代德国图林根工厂,电芯出海就拿到“欧盟电池护照”,规避碳边境税;电机、电控自研,但把逆变器模块交给意大利Marelli,本地采购比例拉到45%,满足原产地规则,再拿额外3%进口关税减免;整车在十堰下线,KD件运到比利时泽布吕赫港,再进雷诺前工厂做PPO,复活当地300个就业岗位,政府主动奉上21个月物流补贴。

 

总之,东风把“欧洲制造”做成政治护身符,用欧洲工人拧最后一颗螺丝,让反倾销大棒找不到落点。对比之下,奇瑞、比亚迪的整车进口模式,在海运拥堵与汇率波动里吃尽苦头,东风反而把“本地化率”变成成本护城河。欧洲车市一年1300万辆,8万占比不到0.7%,看似微不足道,但翻开各国销量榜:挪威年销15万、瑞典年销30万、意大利年销160万,8万相当于在挪威+瑞典全年清零,或者在意大利吃掉5%份额。

更现实的路径是“农村包围城市”:先吃南欧和东欧的“价格敏感带”,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三国合计年销260万,对低价混动接受度高,且充电桩增速慢,插混比纯电更实用。东风内部把8万拆成“3+3+2”:南欧3万、东欧3万、西北欧2万。用“补贴后比油车便宜”的打法,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波兰华沙外围布下200家“店中店”,租金只有巴黎香街的1/8,先让车标混个脸熟。至于品牌?东风不急讲故事,先让TikTok欧洲网红拍“一箱油穿越卡拉布里里山”,评论区刷满“这中国车居然能跑1000公里”——数字比形容词更有跨国语言优势。

 

把中国产能的“泄洪口”拧到欧洲,是内卷时代最理性的选择。东风的8万目标,表面是销量,实则是“政治门票”,只要年销过万、工厂聘用本地工人,欧盟反倾销大棒就会迟疑三秒;只要过五万,就能进欧洲租车公司、公务车采购清单,品牌再土也能被每天上下班的高速公路广告牌洗白。历史总是对称:三十年前,大众用桑塔纳打开中国大门;三十年后,东风用混动+商用反切欧洲。欧洲车市最害怕的,从来不是某年某月的某数字,而是中国车企把“小目标”年年写进PPT,且每次都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