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约12.7% 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62万辆

2025年10月5日 汽车资讯 23 阅读

8月最后一天,中汽协甩出一组数据:今年前8个月,汽车产销首次在8个月内突破2000万辆,单月同比再涨12.7%。更扎眼的是,新能源汽车销量962万辆,占比45.5%——几乎一半马路新面孔挂着绿牌。很多人扫过新闻,脑海里只有一句“哦,又创新高”。可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你会发现这不是“销量上扬”,而是“动力换心”:每两辆新下线的车里,就有一辆不用拧油箱盖。

 

12.7%不是“政策红包”,而是“市场自转”

 

去年同一时段,购置税减半政策刚退坡,业内预判“需求提前透支”,结果8月再冲新高。说明这一轮增长已脱离政策拐杖,进入“内生周期”。三四线城市充电桩增速首超一二线城市,县乡用户用真金白银投票:续航300公里、价格8万以内的纯电小车,比“三缸省油”更打动他们。电动车从“限牌城市刚需”变成“泛刚需”,才是12.7%的底层燃料。

45.5%渗透率不是“斜线”,而是“陡坎”

 

按照创新扩散理论,新技术市占率过30%就会触发“雪崩”。中国新能源车市2月首次破40%,8个月后再抬到45.5%,等于一天之内每卖出11辆车就有5辆绿牌。更关键的是“结构反转”:A级纯电与B级插混同时放量,意味着电动车已覆盖“家庭第一辆车”场景,不再只是“通勤占号”。当“绿牌”开上高速、下乡、进藏,补能焦虑被基础设施熨平,渗透率将不再是“爬坡”,而是“跳崖”。

 

962万辆:电池厂“抢镍”比车企“卖车”更热闹

 

销量端看热闹,供应链看门道。962万辆背后,是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45%,碳酸锂现货价却跌破8万元/吨——“量增价跌”罕见同框,说明规模效应已摊平原材料溢价。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大厂商产能利用率首破90%,二线电池厂却出现“订单荒”。淘汰赛提前开打,车企不再“有电池就能活”,而是“有好电池才敢定价”。下一轮竞争焦点,从“续航数字”转向“电池寿命+充电倍率”,谁能让电池像发动机一样“十年不修”,谁就能拿到下一程船票。

燃油车时代,车企靠“发动机+变速箱”护城河躺赚二十年;电动车把护城河填平,变成“电池+软件”的田径赛。45.5%的绿牌率,让维修厂、机油厂、4S店盈利模式集体失焦——保养频次下降40%,三包纠纷从“烧机油”变成“OTA死机”。连带反应是二手车市场:同年份电动车残值率仍低于燃油车,但差距已收窄8个百分点。一旦电池终身质保成为标配,残值曲线将快速抬升,燃油车最后的“保值光环”也会黯淡。2000万辆不只是生产数字,更是“旧生态拆脚手架”的起始令。

 

有人担心:渗透率逼近50%,增长是否见顶?别忘了,中国车市保有量超3亿,新能源占比不过15%,替换空间依旧辽阔。更重要的是,全球汽车产业正把“中国节奏”当参照:欧洲还在30%徘徊,北美刚到10%,中国先一步踩下“电门”,意味着供应链、标准、人才都将向东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