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汽车股普涨 同日港股汽车股如吉利小鹏蔚来理想等均出现不同幅度上涨
港股周一早盘,恒指还在犹豫向上还是向下,汽车板块却集体高开:吉利涨7%,小鹏涨6%,蔚来、理想紧随其后,连带着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港股也飘红。没有突发政策,也没有连夜财报,市场却像约好似的,把资金一齐推向“绿牌阵营”。如果把K线拉远,这并非简单的“超跌反弹”,而是资金对“中国新能源故事”进行再定价——从销量到利润,从市占率到出海速度,逻辑链正在悄悄切换:电动车不再只是“会跑的股票”,而是开始兑现“会赚钱的公司”。
销量“淡季不淡”,让“渗透率”成了真业绩
刚公布的周度上险量显示,8月最后一周新能源批发渗透率达47%,创非节假日时段新高。关键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淡旺季边界”被抹平——传统淡季的暑期,终端降价+新车型上市把需求曲线拉成一条斜向上的直线。投资者忽然意识到:补贴退坡、购置税减免收缩,都挡不住消费者“自愿下单”。政策市彻底转向消费市,估值模型自然从PEG切换到PE,汽车股终于敢跟“成长”二字并排坐。
出海“第二增长曲线”,开始用欧元、美元结账
小鹏G6首批3000辆发往欧洲,蔚来在挪威换电站突破第50站,理想也把中东列入2025出海目录。资本市场过去担心“国内卷到死”,如今发现“国外利润厚到流油”——一辆国内卖20万元的纯电SUV,欧洲终端价可标到4.5万欧元,扣除关税、运费,毛利率仍比国内高8-10个百分点。汽车股集体上涨,不过是把“出口溢价”提前写进市值。手机产业链用十年走完的全球化,汽车三年就要跑完,资金选择先上车再补票。
电池成本“脚踝斩”,让整车厂尝到“剪刀差”甜头
碳酸锂现货价较去年同期跌去七成,磷酸铁芯 pack 成本降到每度电400元以下,比年初再降15%。对整车厂而言,这意味着一辆60度电的纯电车,电池成本直接省出4000-5000元,相当于两个百分点的毛利率。降价不用“割大腿”,反而能“放水养鱼”。市场突然看懂:价格战最血腥的阶段已过,接下来的竞争是“谁有利润谁有子弹”,头部车企有望迎来“利润+市占率”双升窗口,资金自然抢在报表兑现前动手。
普涨之后,谁会先“掉队”
集体狂欢往往掩盖内部分化。此轮上涨中,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公司明显更受追捧:理想港股年内已翻正,小鹏仍在减亏通道,蔚来则靠换电联盟讲新故事;反观传统燃油车业务占比高、新能源转型慢的公司,涨幅落后,成交量也没放大。资金用“脚”投票:电动化不是概念,而是现金流。下一波行情,大概率从“普涨”走向“精选”——能交出季度级盈利、能持续获得海外订单、能把电池成本优势转化为定价权的标的,会继续吸金;而仅靠“新能源”标签混脸熟的公司,将被迅速边缘化。港股汽车股的最大风险,从来不是政策,而是自己“油改电”的速度跟不上投资者换仓的手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