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不叫座”的冷门好车:它们到底输在了哪里?

2025年10月20日 汽车资讯 21 阅读

品牌“滤镜”碎了,再好用也难翻身​

 

“买车先看标” 是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冷门车往往输在品牌认知的第一道门槛。斯柯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柯迪亚克和大众途观 L 同平台生产,用的都是 DQ381 变速箱,实测换挡速度甚至更快 0.2 秒,可就因为车标不是 “VW”,价格便宜 6 万还少人问津。有车主吐槽:“亲戚问我买的啥车,我说斯柯达,他问‘是不是国产杂牌?’”​更惨的是有 “历史包袱” 的品牌。海马汽车曾靠福美来年销 8 万辆,可自主转型后因早期产品质量问题砸了招牌,后来花 20 亿研发的新车,市场份额直接萎缩到 1%。就像服装店卖衣服,哪怕面料再好,一旦被贴上 “质量差” 的标签,再便宜也没人敢试。​

定位“踩空”,想讨好所有人却得罪一片

不少冷门车输在 “不知道为谁造”。雪铁龙凡尔赛 C5 X 就是典型,想兼顾轿车的操控、SUV 的通过性和旅行车的空间,结果成了 “四不像”:喜欢操控的觉得它不够运动,想买 SUV 的嫌它底盘太低,家庭用户又觉得空间不如正经 MPV。这种 “万能定位” 反而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我到底为啥要选它?”​还有些车精准踩中 “小众需求”,却忘了市场体量有多小。大众蔚揽是台好旅行车,空间大、油耗低,可国内消费者买车要么选轿车要么选 SUV,旅行车市场占比还不到 2%,就算产品再完美,也只能赚个吆喝。就像在火锅店卖刺身,再新鲜也少有人点。​

 

营销 “失声”

 

DS7 明明用料扎实,却因为品牌宣传不足,很多人连 “DS” 怎么读都不知道;讴歌 CDX 性能不错,可全国经销商网点比 BBA 少八成,消费者想试驾都找不到地方。反观热门车,轩逸靠 “大沙发” 的标签家喻户晓,特斯拉靠 CEO 的言论天天上热搜,冷门车连个让人记住的点都没有。​更尴尬的是营销抓错重点。马自达 CX-50 明明操控是强项,却非要宣传 “空间大适合家庭”,结果想买操控的觉得它定位模糊,想买家用车的又嫌后排不如 CR-V。就像卖跑鞋的非要强调 “能当拖鞋穿”,反而丢了核心客户。反观某些新势力,车还没交付就天天上热搜。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不说话=不存在。

定价的”迷之自信”​​。上市时对标BBA,半年后优惠5万。早期车主变”韭菜”,口碑崩坏。二手车保值率血崩,形成恶性循环。过于超前的设计会成为劝退利器。比如阿尔法·罗密欧的中置车牌,爱的人视若珍宝,路人觉得奇葩。

 

前几天问朋友买马自达后悔了吗。他跟我说:”虽然卖车时亏得肉疼,但这些年开车的快乐,早值回票价了。”也许汽车市场的成熟,不在于所有人都买同样的”神车”,而在于允许更多人,心安理得地选择那辆”对”的车——哪怕它永远上不了销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