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出事后,特斯拉再也不失灵了。这场闹剧究竟是有人“刻意为之”还是车主担责
事故里的“人祸”,真不能全赖车
把所有锅都扣给 “刻意抹黑” 前,得先承认:好几起小米事故里,车主的操作确实踩了 “红线”。安徽铜陵那起致死事故让人揪心,但行车数据藏着关键信息:SU7 以 116km/h 高速行驶,NOA 系统检测到施工路段后,2 秒内发出预警并减速到 97km/h,可驾驶员接管后只轻轻踩了刹车(踏板开度才 38%),没全力制动,最终斜角撞向水泥桩。这就像驾校教练反复提醒 “踩死刹车”,学员却只点了下脚,能全怪车不好吗?

还有威海那起 “汽车自己跑了” 的乌龙,监控里空无一人的 SU7 突然启动,车主喊着 “没碰手机”,结果小米调取数据发现,是他的 iPhone 在 5 米内误触了远程泊车指令 —— 蓝牙连接距离符合≤10 米的设定,只是车主以为 “手机放桌上就安全”。更别说淮安盱眙的事故,车主在限速 20km/h 的乡村路飙到 70km/h,悬架断了还拒绝酒精检测,这分明是驾驶行为出了问题。老司机都懂,新能源车加速快(SU7 零百加速才 5 秒多),智能辅助驾驶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有数据统计,这类事故里 60% 都和驾驶员操作有关,比如过度依赖 NOA 系统、超速、分心。就像有人开着带定速巡航的车就敢睡觉,出了事能怪车 “太智能” 吗?
车企的“坑”,也没藏住
但要说全是车主的错,小米自己也难辞其咎。不少事故里,技术短板和营销误导,确实给危险埋了伏笔。最明显的是 “智能驾驶吹得太满”。小米宣传 SU7 的 AEB 功。“135km/h 下可刹停”,可实际遇到施工锥桶、水马这些静态障碍,系统根本不响应 —— 用户手册里藏着免责条款,销售却从没提过。安徽事故里,NOA 系统预警到碰撞只剩 4 秒,驾驶员实际操作时间不足 2 秒,远低于人类 1.5 秒的安全反应阈值。这就像商家卖菜刀时说 “能切一切”,结果切硬骨头崩了刃,反过来怪用户 “不会用”。电池安全的漏洞更致命。铜陵事故中,SU7 被 28cm 石块击穿电池包,15 秒就爆燃,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温度才 180℃,根本扛不住高速撞击。对比行业标准,很多车企会给电池加防撞梁,小米却为了成本用了简化防护,中保研测试只过了 64km/h 碰撞,实际事故时速都超 90km 了。更糟的是碰撞后车门电子解锁系统瘫痪,家属想救人都打不开,小米说 “有机械拉手”,可火势蔓延时谁还来得及找?
还有售后的 “甩锅套路”。事故发生后,小米要么说 “无法接触车辆” 拖延调查,要么只靠 OTA 升级解决硬件隐患,去年召回 3 万辆车都没补全安全冗余。这种 “先卖车再补漏洞” 的操作,难免让人心寒,也给了负面舆论发酵的空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涉及热门品牌的事件天然具有传播价值,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自媒体会在事实尚未明朗之前,就急于用夸张的标题和片面的信息来吸引眼球。同时,激烈的行业竞争也为舆论战提供了土壤,不排除有人会借题发挥。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新技术的普及都必然伴随着成长的烦恼。电动汽车作为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内燃机到电动机,从机械控制到电子控制,这场变革不仅是动力源的替换,更是整个汽车系统架构的重构。我们不要急于抨击任何一家车企,要给他们一些时间去改正自己,毕竟每个人都需要成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