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势力隐形阉割安全配置,车主联合检测曝光
蔚来、理想 L7 被曝隐形减配,车主实测戳破谎言
“刹车踩不动的瞬间,我以为全家都要完了。” 武汉车主喻先生的这句话,最近在新能源车主群里炸了锅。他驾驶的 2023 款蔚来 ES6 在雨天突发全车断电,刹车僵硬、警示灯失灵,连 SOS 按钮都成了摆设,全家在车流里险象环生。理想 L7 车主陈先生也发现不对劲:宣传里 “能自动刹车避险” 的 AEB 系统,在遇到横穿马路的行人时毫无反应,差点酿成事故。等他联合其他车主拆解检测才发现,自己的中配车型不仅少了 2 颗毫米波雷达,连刹车卡钳都从固定式换成了低成本的浮动式。从蔚来的 “突发断电” 到理想 L7 的 “配置缩水”,越来越多案例撕开了新势力的遮羞布:那些宣传页上 “拉满” 的安全配置,暗地里可能藏着致命的 “隐形阉割”。

为何“隐形阉割”令人担忧?
与传统汽车明确标注“舒适版”、“豪华版”不同,“隐形阉割”的核心问题在于 “信息不透明”。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可能不完全相同的产品支付了相同的价格。他们失去了根据完整信息做购买决策的权利。当涉及安全相关的硬件(如传感器、雷达)时,任何改动都可能影响车辆的安全表现。车企有责任确保任何变更都经过充分验证并符合安全标准。智能汽车高度依赖软件和硬件协同。如果硬件可以被“静默”更改,车主对未来通过OTA(空中升级)获得的功能承诺也会产生怀疑。
谨防3个“障眼法”,普通人一不留神就中招
这些减配之所以能藏这么久,全靠车企精心设计的 “障眼法”。懂车帝拆解报告指出,2025 年车企的减配已经从 “偷摸减料” 升级成 “系统性欺诈”,这三个套路最常见:
1. “宣传页全有,配置表藏坑”
蔚来宣传 “全系标配智能安全系统”,但小字里没写 “部分功能需硬件支持”;理想 L7 把顶配的 5 颗雷达印在主图,却在配置表最下方用小字标注 “仅 Max 版配备”。车主订车时只看宣传,提车才发现 “货不对板”。
2. “看得见的堆料,看不见的缩水”
车企会把大尺寸屏幕、氛围灯这些显眼配置拉满,暗地里在防撞梁填充物、芯片等级上动手脚。就像某国产新势力,用麦秆填充防撞梁,却大肆宣传 “零重力座椅”,消费者很容易被表面功夫迷惑。

3. “售后甩锅,数据消失”
蔚来车主喻先生的车出事后,行车记录仪数据莫名消失;理想 L7 车主反映 AEB 失效,售后直接归咎于 “用户操作不当”。车企靠销毁数据、推卸责任,让很多减配问题石沉大海。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说 “安全是底线”,理想也标榜 “为家庭造车”,但从网关不防水到刹车卡钳减配,这些减配行为无疑是在拿车主的生命换成本。就像业内人士说的:“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在事故现场标好了价格”。